APP下载

“一课三式五策”: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预防校园欺凌的心育行动研究

2021-11-22张越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通过搭建“一课三式五策”的心育工作框架,从社会情感学习的视角探索预防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和溯源性举措,建立起区域预防校园欺凌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体系。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义务教育阶段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6-0007-04

【作者简介】张越,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科所(浙江宁波,315899)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

校园欺凌是伴随校园生活产生的一种不当行为。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不仅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已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学校和教师没有从学生真实的心理需求出发,建立有效的欺凌预防机制,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很可能从一开始的嬉戏打闹,演变成令人痛心疾首的恶性事件。基于以上思考,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通过建立区域预防校园欺凌的“一课三式五策”心育工作框架,从社会情感学习的视角关注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的处境,以期有效减少和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一课”:以EHC课程培育社会情感技能

(一)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制定预防校园欺凌EHC课程的目标

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获得识别并管理情绪、关心并顾及他人、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效应对挑战等技巧的过程,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的决策和人际关系技巧”五大核心模块。北仑区遵循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的五个模块,锚定预防校园欺凌EHC课程的三个总目标:同理(Empathy)、融通(Harmonize)、互助(Cooperation)。

“自我意识”模块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思想和价值观,明白它们是如何影响行为的,这有助于学生拥有自信心以及成长型思维模式;“自我管理”模块要求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能够成功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有效地管理压力、控制冲动、激励自己;“社会意识”模块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共情,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了解行为背后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三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同理”能力——以己度人、共同理解。

“负责任的决策”模块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伦理标准、安全法则和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做出建设性的决定。学生如果拥有“融通”能力——融合沟通、有情有理,就能更好地平衡自己的需要与学校安全规则及群体规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这类冲动行为。

“人际关系技巧”模块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与不同的人和群体建立并维持健康良好的关系,学会沟通与倾听,与他人合作,建设性地直面冲突并进行协商,在自己有需要时能寻求帮助,在他人有需要时能提供帮助,从而培养“互助”能力——有商有量、互相帮助。

(二)基于情感发展脉络,构建预防校园欺凌EHC课程的思路

1.“始”于同理,启悟自我及他人的知行管理。

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却经常被忽视。忽视的原因是“不了解”,而“不了解”的背后是情感冷漠。因此,培养社会情感能力的第一步是建立对情绪和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同理”教育是让青少年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预测情绪的发展走向,合理表达情绪。例如:教师通过各种提高共情能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当自己或他人遇到校园欺凌时,能够迅速识别并主动寻求或提供情感支持;当面临较大的情绪波动时,能够更好地应对,而不是通过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解决问题。“同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减少极端情绪,避免做出伤害、欺凌他人的行为。

2.“合”于融通,塑造负责与包容的决策品质。

“融通”建立在获得“同理”能力的基础之上。一旦理解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就应当培养对彼此都负责任的处事态度,尊重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接纳他人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例如:做负责任的决定并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避免给同伴贴上负面标签;积极看待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养成融合、包容、主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并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等。“融通”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学会辨别消极的认知方式,同时运用积极的认知方式分析问题,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

3.“终”于互助,学习人际关系和冲突的处理技能。

社会情感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发展建设性的交往技巧,培养健康的同伴关系,是社会情感发展的最终体现。在“互助”能力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矛盾,并鼓励学生采取有效而非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例如,学会化解冲突,学会关照他人,组建互助小组;在遇到人际问题时,能够分析出問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学会获得并维持友谊,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具体策略。

(三)基于本土心育资源,构建预防校园欺凌EHC课程的体系

EHC课程包括共同理解、融合沟通和互相帮助三个课程板块。通过整合2016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发展及人际关系领域的课程资源,课题组将EHC课程进一步细分为“拒绝欺凌”“悦纳自我”“情绪管理”“接纳差异”“迎接变化”“决策负责”“化解冲突”“同伴支持”“团体联盟”9个课程专题、35节核心课,并针对欺凌事件中的两类群体(欺凌学生、被欺凌学生)分别设置课程。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情感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课题组提供了学段安排建议,方便各校各班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自主拓展课程内容。

二、“三式”:以艺术表达提升社会情感素养

(一)从心理绘本的故事隐喻中激发情感

绘本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绘本的故事内容能够让学生受到教育启发;另一方面,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和读懂绘本的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以“欺凌”为主题的绘本中相关的心理因素,引导学生觉察自我情绪,在对真实情绪的感受和触动中引发自我反省、激发自我探索的欲望、聚焦自我力量和优势。“欺凌”主题的心理绘本分为3个类别:同理篇——增进理解,如绘本《大个子布齐》,教育学生不要随便误解他人;融通篇——重塑行动,如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教育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互助篇——表达善意,如绘本《拔河比赛》,启发学生用智慧反击欺凌。

(二)从视听鉴赏的心灵共鸣中触动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即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相比于心理绘本,电影和剧集更能叙述完整的故事,是一种能充分吸引青少年并引起他们共鸣的有效教育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影视作品的鉴赏过程中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模拟练习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步在视听赏鉴中学会运用积极合理的方式看待问题。

(三)从校园心理剧的身臨其境中体验情感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将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冲突、烦恼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创作、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小演员”们可以将一些心理活动通过角色表达出来,获得情绪的疏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和角色共同成长的力量。校园心理剧不仅对参与者有帮助,对观看者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观看校园心理剧的学生看到自己在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欺凌情景、困扰自己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现在面前,通过了解剧中人物的解决策略,引发感悟和深度思考,促使认知和行动发生改变。对于潜在的欺凌者而言,他们可能实现和剧中人物的共情,也可能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对于一些无力反抗的被欺凌者,他们可以通过剧情获得帮助自己的渠道;对于更广大的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能从校园心理剧中获得站出来应对欺凌的勇气。

三、“五策”:以校园良策强化社会情感行动

北仑区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提出五种应对校园欺凌的良策。从学生、教师、家长方面着手,列举一系列应对措施,从而强化社会情感行动。

(一)“温暖校园”活动,营造预防欺凌氛围

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应从长远着眼,培养学生的品质。“温暖校园”活动以生命教育及同理心教育两个板块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营造预防校园欺凌的情感氛围。生命教育旨在让学生体验在彼此互动过程中生命的美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如低年级的“护蛋行动”,中年级的“模拟地震”活动,高年级的“疾风劲草”活动等。同理心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效地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专题”培训,畅通欺凌求助渠道

校园欺凌一直是个普遍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欺凌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增加和变化。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可能因缺乏处理经验或援助渠道而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导致欺凌事件中出现“假和平”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有必要设置“教师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校园欺凌的征兆、形式、辅导与教育等知识。“教师专题”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觉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如“害怕到学校”“有难以解释的伤口”“物品缺损、遗失”“情绪低落”等,觉察校园欺凌现象;还可通过不记名问卷找出欺凌相关人员,但要强调结果保密。二是辅导,包括对欺凌学生的辅导和对被欺凌学生的辅导。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老师会对欺凌行为做出行动,不会视而不见,会用行动鼓励和支持被欺凌学生。

(三)“同伴支持”计划,传递拒绝欺凌温情

芬兰学者Salmivalli在研究中将参与欺凌的人(除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协助者、起哄者、局外人、抵抗者。欺凌不仅是两个对立方所产生的行为,在欺凌发生的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卷入其中,也都有可能影响欺凌事件的走向。为此,北仑区积极推进预防校园欺凌的“同伴支持”计划,当学生受到欺凌或旁观欺凌事件时,能够将“拒绝欺凌”的温情传递下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Yes-No”守则。遇到被嘲笑或被欺负的情形,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对方;遇到其他同学被嘲笑、被排挤或被欺负时,应该想办法阻止;拨打校园欺凌防治专线;不要因为身体特征、成绩、家庭背景等原因嘲笑别人;不要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而跟着做;不要因为一次的求助失败就放弃。(2)防身五招。发现校园内的隐蔽区域,立即向师长反映;不早到、不晚归;不到校园内的隐蔽区域,校园内结伴而行;引起长辈的注意;善于利用资源。(3)明确说“不”。明确坚决地告诉对方“我讨厌你这样对我”“请立刻停止你的行为”。

(四)“家庭教育”宣讲,拓宽欺凌处理路径

很多家长认为校园欺凌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没必要将事情闹大,甚至在孩子受了委屈、满身伤痕回到家希望得到父母的庇护时,只是说一句:“为什么不打别人偏偏要打你?”为帮助家长及时觉察孩子的状态,北仑区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拓宽处理欺凌的家庭路径。“家庭教育”宣讲的主题包括“我的孩子可能被欺凌了吗?”“我的孩子被欺凌了,我该怎么做?”“我的孩子欺凌别人时,我该怎么做?”“我的孩子看到或听到关于别人的欺凌事件,我该怎么做?”等。

(五)“修复正义”模式,探索欺凌调解框架

修复性实践是以关系为焦点和优先考虑的工作策略,以“关系伤害”为中心,围绕“关系修复”展开积极关系的构建。它十分强调对欺凌事件中社会关系的修复,主张在“和平创建”思维的基础上,将冲突事件中所有利益相关当事人聚在一起,共同处理校园欺凌的后果。“修复正义”模式的调解流程为“联系—访谈—评估—修复式会议—协议”。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