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生课堂:思政课程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
2021-11-22林爱琴
【摘 要】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但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互生式课堂教学的尝试,通过“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实践思学”等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素养品质,提升学生质疑、理性思维、合作与公共参与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互生式课堂范式;素养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23-03
【作者简介】林爱琴,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南京,210019)级部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从思政课程的价值定位和实施要求看,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目标不够关注,重成绩、轻德育,仅仅完成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的知识要求;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整体模式比较传统,重知识讲授、轻体验活动,重考试训练、轻解决学生问题困惑,重教师预设、轻教学生成,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使得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不高。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实现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关键课程的作用?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下文简称“上新河初中”)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进行积极探索,通过“互生课堂”的研究实践,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互生课堂教学范式包含“一体三维六要素”,“一体”即互生式学习共同体,强调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和你”的互助、互动、互惠关系。“三维”包括:学生学习为中心,即互生学习主体;知识结构为中心,即互动教学平台;评价发展为中心,即师生是互生评价主体。“六要素”即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实践思学。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通过关注六个要素,真正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导学与探究问学
亞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情境导学和探究问学等要素着力指向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经常在课堂中提供一些蕴含质疑要素的生活情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并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共奏和谐乐章——让和声更美》提到:“我们要遵守集体的规则,但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大多数学生对这段文字无感,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这时教师就可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我们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穿校服的规定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呢?那不合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你能举一例说明吗?”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会认识到不合理的标准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而应把自己放在集体当中去判断,还会认识到在不合理的规则被修改之前是需要遵守的。教师紧接着抛出了游客起诉上海迪士尼禁止游客携带零食入园的另一个生活情境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游客起诉是因为这条集体规则不合理吗?”学生七嘴八舌,逐渐认识到迪士尼对游客来说并不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迪士尼的这条规定是对消费者的霸王条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生在探究问学中学会了跳出思维定式的圈圈去看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的互生教学要求我们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去发现问题、发现学生困惑、盲点并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有疑问就会引发思考,才会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政课程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训练做学与实践思学
思政课的教学要着重增加一些思辨和训练(这里的训练不是指习题的训练,是指课堂上的实践)的环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有思辨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互生课堂的训练做学与实践思学要素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例如,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有两框内容: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从知识结构来说是从“为什么”和“怎么做”两个方面认识网络。在信息时代下成长的初中生对网络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网络使用的经验。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健康地使用网络。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师设计了“网络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影响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赛前将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选出辩手,其他学生作为后援团。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的辩论赛,不仅整合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辨的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和弊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有度地使用网络,运用网络去做有意义的事,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学生在思辨中内化了正确价值观念并学会了科学思考。
训练做学和实践思学也可以通过某节课中一个情境中的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如七年级下册《共奏和谐乐章——让和声更美》有个知识点:“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学生对“本质”不能理解,容易产生个人利益等同集体利益或者集体无须关注个人利益的错误认识。在学生思维混乱、观点不清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织设计一些辩证性的思考问题:“人多力量就大吗?和谐的集体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吗?在集体中,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在班集体中,我们可以发展兴趣爱好一致的小群体吗?”通过引导学生“做”和“思”,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疑惑难点,增强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精神。
三、合作互学与展示品学
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合作互学及展示品学的教学要求。模拟法庭是以典型法律案例为基础,由学生组织模拟审判活动,学生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其中,严格按照真实审判流程“审理”并最终依法进行“判决”的法律实践活动。
例如,学校在初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在每个班级开展了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刑事案件的模拟庭审。活动前从班级中招聘模拟法庭角色扮演人员并组成模拟法庭筹备小组,由小组讨论推荐案情主题,小组在教师指导后,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自主创编案例小品,学生根据案例内容及角色扮演情况进行分工,自主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庭审的具体流程,最后开展模拟法庭的展示活动。模拟庭审结束后,庭审人员和观摩人员根据各自的角色写出心得体会或提出一些法律上的疑惑,在下一节课当中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最后由教师和小组点评。
模拟庭审的活动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合作互学的要求。同时,以自觉引导、互动出演为主,学生从不同的身份角色充分展示自己,做到了展示品学。参与模拟法庭表演的青少年既是法律的学习者,也是法律的传播者,他们通过事先对剧本的演练,学习理解剧本中的法律知识,又通过生动的法庭表演,让旁听的同学也产生了对法律的敬畏和对违法犯罪的自觉抵制,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校园氛围。
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互生课堂中六要素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的状况等教学环境加以选择运用。如九年级上册《中华一家亲》包含了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两块内容,这一课的內容必然要追溯相关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从历史故事和当下发展故事两个方面提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演讲,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中华一家亲》的小报。通过合作互学、展示评学,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主动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案例中看到国家发展,坚定了党的领导,坚定了我们的道路,唤醒了爱国意识,增强了爱国责任,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信息处理、书写等综合能力。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中的应有功能,上新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互生课堂充分利用“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实践思学”六要素,让不同要素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育人中通过互助学习,互动合作,互惠共进,有效解决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主要矛盾,平衡了学生学习成绩与品德培养、能力提升的关系,让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变得和谐健康,让思政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