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客机器人教学中提高学生常识

2021-11-22邝弘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0期
关键词:黑线马达课例

邝弘彦

我校从事小学生机器人活动教学已有十几年。多年来,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工作,那就是现代的小学生非常缺乏生活常识。许多在成年人眼里不以为然的生活知识,对于现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学生,好多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全社会都在重视教育,但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某些技艺的培养,却把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日常知识忘记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从机器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常识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机器人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机器人教学活动主要体现素质教育理论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如下:一是机器人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机器人由程序(软件)和机体(硬件)组成。编写程序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组装机体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二是机器人完成任务的过程会遇到许多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实践,获得解决的方法。这便让学生的自主个性得到了发展。三是完成任务后,学生自己进行比拼,最终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这都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去完善自己。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实践,提高本人的常识水平。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螺丝刀、剪刀、钳子等日常工具的正确使用;第二阶段学习按任务要求合理科学地组装机器人;第三阶段学习分析任务并编写程序完成任务。

1.学习日常工具的正确使用

在第一阶段中,学生总是要问:“螺丝怎么拧紧啊?”类似这种实践性的问题。老师会鼓励他们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帮忙小结:“顺时针方向是拧紧,逆时针方向是拧松。”也许学生过一段时间会忘记,但稍微提醒一下,他们很快又会记起来。对于需要多种工具配合使用的情况,老师采用“先发现,后引导”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学生用螺丝刀拧螺丝时,螺母也会跟着转动,机器人部件就固定不了。学生会很奇怪:“方法没搞错啊,为什么不紧呢?!”这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螺母跟着转动。然后,老师继续提问:“有什么工具能让螺母不跟着转呢?”也许学生就会想到“钳子”。接着,老师亲自演示螺丝刀配合钳子拧紧螺丝。最后,学生自己练习。有了安全的保障,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地进行。在每次活动中,老师都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各种危险行为,并及时提醒与制止。

2.学习合理科学地组装机器人

只有科学合理的结构,机器人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要让机器人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第二阶段设计为5个课时。首先,老师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器材自由拼装机器人。然后,老师点评学生组装的成品,同时传授相关的知识。最后,学生利用新知识再次组装,老师进一步强化知识要点。学习过程大概如下:一是学生自由拼装的结果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人”型机器人和“车”型机器人。老师引入概念—“机器人的身体,应该具备有‘大脑‘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机器人能根据任务需要,独立判断,做出动作。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就是机器人,不一定要长得像人。”接着,老师继续普及相关常识—“机器人的传感器应该装在需要探测的位置;机器人的大小应该符合任务的要求;机器人马达之间的距离应该合适,马达之间安装离得太远缺乏灵活性,马达之间安装离得太近会过于灵活,难以控制。同学们可以参考生活中各种车型”等。最后,学生综合自己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意见,重新修改机器人的结构,取得一定的进步。

3.学习分析任务并编写程序完成任务

第三阶段的教学时间应该设计为10课时或更多。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学习分析问题成为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课例。

课例一:控制机器人前进、后退和转弯。该课例其实就是学习控制马达。控制机器人前进和后退相对比较简单。控制机器人转弯的方法比较复杂。以“左转”为例,一共有三种转法:“左马达停,右马达前进”“左马达后退,右马达停”和“左马达后退,右马达前进”。通过该课例的学习,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部分机械运转会有所认识,也可能会引发学生去思考某些日常现象。

课例二:机器人走“迷宫”。所谓的“迷宫”就是由木板组成几个房间。机器人由起点开始行走,经过多个房间走回起点,任务结束。该任务唯一能帮助机器人识别路线的参照物就是房间墙壁。因此,学生要给机器人安装上能看墙壁的“眼睛”—测障传感器。传感器数量至少用2个,一个安装在前,一个安装在左(右),都要正对墙壁。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很难想象如何利用传感器完成任务。为此,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盲人扶墙走。学生闭上眼睛,只利用自己的双手,绕教室走一圈。聪明的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左手扶着墙,不让自己远离墙(参照物);右手举向前,防止撞到前面的墙;一旦前面有墙,就要大右转。这就是本课例的知识难点—左手原则。利用“左手原则”,机器人可以走出大部分的迷宫。如果只单靠讲授法,学生就会很难理解或很快忘记“左手原则”。学生理解后,便可使用编程知识,实现自己的想法。通过该课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先想清楚,再动手”。

课例三:机器人沿黑线行走。该任务中,机器人需要在“白底黑线”的图纸上,沿着黑线行走。黑线就是机器人行走的参照物。因此,学生要给机器人安装上能看黑线的“眼睛”—测地传感器。传感器数量至少用2个,都安装在机器人前方两侧,对着地面。分析传感器的用法仍然是难点。老师以马路车道中间的引导线为例,讲解2个测地传感器的使用。汽车都要按引导线行走。正常情况下,引导线贯穿汽车的正中间,汽车直行。如果引导线偏向了左边,汽车需要右转弯一点;如果引导线偏向了右边,汽车需要左转弯一点。“沿黑线走”任务的情況也一样。如果黑线在两个传感器中间,机器人直行;如果左边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机器人右转弯一点;如果右边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机器人左转弯一点。绝大部分人都有乘坐汽车的经历。学生对汽车的行驶应该不难理解。就算以前没注意引导线,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去进行观察。这样的举例解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最后,学生再根据所学的编程知识,让机器人完成任务。通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能做为机器人任务的参考,会更主动地去思考日常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一,理论层面的成果。一是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时刻注意学生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二是采用“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三是教学过程多使用学生可获知的事例,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四是分组教学可以拟补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五是不管学习效果如何,都能引发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常识水平。

第二,实践层面的成果。一是参加机器人活动的学生,在使用工具、理解物体结构和分析问题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学生略胜一筹;二是学校的机器人活动小组每年都要参加市、省两级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曾经做为广东省代表队的成员参加全国比赛。

总之,机器人教育是科普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技能。但现代家庭只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学校教育又缺乏对生活技能教学。这造成我国学生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因此,国家教育需要更多类似机器人教育的活动。这类活动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停留在“考试”上。希望这类活动能百花齐放,更希望这类活动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祝福我们的孩子不仅能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而且能更加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黑线马达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黑线
不能怪我
课例
虾背黑线真的特别“脏”吗
枰中侠侣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这也算海鲜
七巧数独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