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与立德树人齐飞
2021-11-22梁盛秀
梁盛秀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培养出的学生不单基础扎实,更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因此,如何把诗歌教学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是平时备课教学的一个方向,如在粤教版选修1《咏物诗四首》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咏物诗教学与夯实学生基础相结合
教一类诗,懂一类诗,读懂古代诗歌是根本,读懂才有兴趣去学,读懂才能掌握好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读懂才能掌握好这一类诗歌的阅读技巧,读懂才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做好诗歌题。如何读懂?深入文本,掌握技巧。如教授《子规》和《葡萄》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读题目,读作者,读注释,读诗句,读意象,读典故。通过读懂诗歌,让学生懂得去分析,通过物象的特征,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心志。如《子规》,诗人顾况通过子规这一凄惨的物象,表明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而《葡萄》,诗人韩愈就是利用葡萄不规则的攀络之态,体现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通过学习去掌握咏物诗这一类诗的特点,懂得去从题目或所咏之物或对象去辨别是否咏物诗,懂得分析常用技法、分析物象去分析诗人的情感或志向。学一类,懂一类,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二、咏物诗教学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
咏物诗教学既要夯实基础,同时也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心理个性发展。在《赏牡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读懂诗后,我播放了经典咏流传里梁俊和梁越群演唱的《苔》,这是由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写的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生既得到了视觉享受,亦读懂了这首诗。看完这段视频后,我结合作文材料让学生思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首沉寂了三百年的小诗《苔》,在年初迅速火了起来。人们被“苔花”精神深深打动,一些网友做了如下翻新:(1)苔花如米小,也如牡丹开;(2)苔花如米小,甘做石上苔;(3)苔花如米小,傲然獨自开;(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以上几种表述,你对哪种翻新最有感悟?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卷天下》)
立意如下:(1)追求不平凡;(2)甘于平凡;(3)在自己的世界,做最好的自己;(4)个体生命平等独立。
在引导解读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我觉得学生既读懂了诗歌,身心又得到了陶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是符合了教书育人的目的的。
三、咏物诗教学与培养学生红色精神相结合
青少年一代应继承革命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些不单单是在喊喊口号,而更应在课堂中有所体现。如在教《小松》时,我是这样思考的。《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由读懂诗歌得出诗人借松写人,寓意深长。由小松的刺头成长到凌云木,延伸出《红船》,让学生明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清楚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拓展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结合中国共产党100年党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更加清晰红色精神是什么,能够做到更好的传承,并自发为创造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任,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以上几点,只是作为咏物诗教学的几点思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育人”,要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研究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不但在班会课上,也要在日常课堂中,让它和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紧密相连。只有在教学中课内课外相结合,边教边学边悟边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接班人,拥有幸福的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