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套语文高考卷古诗词鉴赏题的设计特点及备考启示
2021-11-22陈良湾
陈良湾
【摘要】2021 年高考 8 套语文试卷的古诗鉴赏题的设计特点有:注重关联课本知识,突出学与考的联系;着眼全诗理解设题,导向综合理解考查;诗歌表达方式多样,重视以议论和叙述为诗;艺术手法渗透考查,句式推动深度赏析。备考策略须:以教材文本为依托,扩充诗歌篇目;字斟句酌理解全诗,披文入情读懂诗家语;关注议论和叙述诗,提高思辨能力;辨析易混淆艺术手法,不同角度理解透彻。
【关键词】高考;古诗鉴赏;设计特点
要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语境,同时,还需理清诗句之间的逻辑关联,把握诗歌的情感、技巧等。因此,研究高考卷古诗词鉴赏题的设计特点,并据此进行科学备考十分重要。
2021年全国高考卷一共有8套题,整体来看,这8套卷的古诗词题材多样,涉及了寄赠亲友、唱和言志、山水田园、咏物抒怀、感怀知己等内容。此外,诗与词数量相当,分别设置了4首诗和4首词。
一、2021 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设计特点
第一,注重关联课本知识,突出学与考的联系。在新课标背景下,“课标—教材—教学—考试”的衔接考查,成为高考的重要参照。如新高考I卷涉及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新高考Ⅱ卷关联了陆游的《示儿》、全国乙卷串联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北京卷结合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可见,诗歌鉴赏题正在有意识地加大测评“教”与“学”的关联度,让学生在考场中展示其课堂学习的成果。
第二,着眼全诗理解设题,导向综合理解考查。2017版《新课标》提出: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这在 2021 年古诗鉴赏中体现很明显。如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北京卷: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此外,还考查全诗的语言特征(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情感关系(《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等。这都说明命题者对考生需要读懂全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表达方式多样,重视以议论和叙述为诗。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常常是缘景遣怀的。然而,2021 年高考试题所选的4首诗,即《寄江州白司马》《示儿子》《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陶归园田居(其一)》都具备“以议论为诗”的特征。此外,2021年还有不少带有叙事的诗歌,如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浙江卷《意难忘·山家》、北京卷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或是叙述坐观鹭鸶之趣事、或是乡村探访隐者之场景、或是叙述田园生活的遭遇。
第四,艺术手法渗透考查,句式推动深度赏析。古诗的重难点是赏析艺术手法,2021年对其考查更有挑战性。在选择题上,如新高考I卷的“用典”、全国甲卷的“拟人”、全国乙卷的“视听结合”、北京卷的“对仗”,都結合语义较难的诗句进行赏析,考试容易望文生义。在主观题上,浙江卷直接考“上片的写景艺术”,上海卷直接考“虚实结合”的手法。此外,诗歌的句法和词汇的理解难度也加大,如疑问句、反问句、否定句,以及虚词。
二、202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第一,以教材文本为依托,扩充诗歌篇章。备考中,应对课本的诗歌篇目进行分类归纳,可以参考的教材有:高中统编版、人教版以及部分初中教材。按题材分类,可按山水田园、托物言志等对教材重组,从常见意象入手。按诗人分类,如杜甫,整理《登高》《蜀相》《江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围绕其晚年生活读出苍凉之感。如苏轼,整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作品,既感受其乐观之情,也品悟其“幽人”之苦。按意象分类,整理具母题性质的意象,如“梅”。经研究,“梅”的考查角度很多,如,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议论言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点染等;还可以从炼字及其他角度赏析,需注意,扩充篇章要与识类辨情结合,不能贪多。
第二,字斟句酌理解全诗,披文入情读懂诗家语。首先,提高文言文功底,一字一句通读全诗。如“空”字,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中是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突出其静;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此外,还要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虚词,如:宁、岂、勘、犹、且、尚等。二是掌握诗歌结构,注意揭示主旨的语句。特别是末尾的议论句。三是审题要全面,莫遗漏考卷信息。需读懂标题、作者、作品本身、注释、考题等。
第三,关注议论和叙述诗,提高思辨能力。“以议论为诗”的现象,主要分两种:一是通过意象发议论,二是通过事件发议论。“通过意象发议论”的诗歌,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古》);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於潜僧绿筠轩》)。“通过事件发议论”也有许多典范,如陆游的《示儿》、朱熹《观书有感》等。叙事诗歌特点是“以诗叙事”。这里的矛盾是:“诗”要简,贵在省字约文,意在言外;“事”要细,妙在具体生动。要解决该矛盾:一是善于选点;二是寓褒贬悲欢于叙事中。可借助课本的叙事诗,归纳其写作手法。
第四,辨析易混淆艺术手法,不同角度讲解透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几类手法,缺乏必要的敏感性。第一组:虚实结合—想象—比喻—拟人—借代。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中的“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一句,学生的答案有:拟人、比喻、想象、虚实结合、借代等。第二组:白描—细描—夸张。如浙江卷的《意难忘·山家》中关于村庄的描写,有学生认为其描绘出村庄的轮廓,是白描;也有学生认为对景物有细腻的描写,是细描。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学生认为是白描,有人则从数词出发,认为是夸张。第三组: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中第二联的“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写景造境,学生的答案除了比喻之外,还有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等。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学生的答案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范成大的《初归石湖》中的“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的赏析,学生的答案就有:对比、反衬、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夸张、借代、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等。老师应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清楚该艺术手法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同一句有不同的手法,老师应该就不同的角度讲解透彻。
进行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都是毫末,根本的是加强个人的文学修养。只有当我们多读文学作品,将身心浸润在作家为我们创设的充满真、善、美的氛围中,才能感悟作品真正的美,也才能够胸有成竹地面对高考诗歌鉴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