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创视域下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建构研究
2021-11-22林雨荷李晨阳
屈 峰,林雨荷,李晨阳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文学艺术系,福建 福州 350002)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学科融合为文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着力点,创新创业教育也为实现新文科专业改造升级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可行的路径选择,成为新文科新时代属性实现的重要途径。借鉴知识共创和知识建构理论,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文科专业知识积累和人才能力精准提升的重要载体,是改变传统文科重理论弱实践、重思辨轻技术的重要契机,也是改变文科学科封闭现状,重构文化社会话语权,重建我国高等教育文化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1 新文科建设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新内涵
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智力激励法”,该书引起了人们对于创造的极大兴趣〔1〕。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成立了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促进了创造学的发展。美国学者Baumol研究发现,1800年之前美国企业家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数的47%。这种趋势在当代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美国涌现出更多的创业企业家,占全球企业家的80%左右,占发明家的60%以上。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逐渐成为国际共识。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为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和可持续性,教育部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制定了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保障双创教育的质量。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指的是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范式和研究视域,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使传统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需求导向互动互通,从知识单向传输到知识共创,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从知识共创的视角看,知识的创造与获得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共创理论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实践和分享。以新文科建设目的为原点,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度变革,恢复、拓展、发展文科专业应当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还原其在社会知识体系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与其他学科、专业共同构成知识有机体〔2〕。通过强化校企、校际互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践能力。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构建“教、学、练”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构建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提供了必要环境。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建构,丰富传统文科知识传导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文科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学科专业融合,催生文科新价值、新视域、新观点、新路径、新范式。以基于深度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创文科创新创业的新理论、新价值、新视域。
2 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新文科涉及包括管理学在内的8大门类,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归属上属于管理学门类。从更深层次和更高维度看,新文科内涵创新的特质,具有显著的创造性。新文科的“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并从论域拓展、价值重塑、话语主导、交叉融合、研究范式这五个方面给出创新的着力维度,当前的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
2.1 创新创业教育在传统文科中定位虚化,课程体系分散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共有获奖作品1229件,文科获奖项目将近360个,占总数的29%左右,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文科学生人数占高校学生半壁江山,在传统文科注重理论和知识单向传输的情形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培养体系中定位明显虚化。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果显著。刚进入大学的文科新生,由于缺乏对新知识适用性理解,普遍存在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下降,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究其原因,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关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较为分散,创新创业课程和学生专业课之间关系不明确,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沟通。
2.2 传统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视域局限,针对性不足
文理分科教育使文科生缺乏利用新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倾向,明显限制了传统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视域,限制了文科生解决问题的想象力、主动性和激情。课题组问卷调查了福州8所高校756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80份。问卷设计15个题目,包括性别、大学年级、专业、专业技能胜任程度、家庭支持度、家庭收入、创业信心、创业资源获取便利度、创业兴趣度、创新创业课程满意度、创新创业课程是否契合专业问题,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在被问及是否对自主创业兴趣度时,选择一般的同学最多,占48.28%,其次是比较感兴趣的,占31.03%,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只占13.79%,而不太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同学只占了3.45%。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可以胜任的,选择非常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同时,62.2%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密切契合专业。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忽略了学生个性需要和专业特性,具有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2.3 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存在的实际缺位和知识共创缺失
2015年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传统文科创新创业教育表面化、单一化的角色设定,使学生无法充分融入宏观知识共创和建构过程,无法有效参与社会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实践过程〔3〕。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前瞻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技术适应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尽可能了解感兴趣创新创业方向的不同知识〔4〕。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共创机制缺乏,无法有效整合校友、留学生、专业博士、MBA、MPA、本科生力量,难以解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创新人才的沟通交流问题。应解决横向不同专业,纵向不同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沟通交流,形成复合人才集合,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5〕。
3 建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策略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以解决社会重要问题为思维导向,借助互联网、智能媒体与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学科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社会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限制,将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知识深度融合,成为新的思维范式与解决问题新路径,成为文科专业学生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体系。
3.1 重构“一核心、五体系”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立足于新文科内涵,在文科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重要问题的实践导向视域下,重构“一核心、五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体系。一核心,即新文科以解决社会重要问题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五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话语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通过“一核心、五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文科的地位得到彰显,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文科教育全过程,创建具有新文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和研究成果,使之匹配新文科内在逻辑要求。
图1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 打造基于知识共创的“链式迭代”新文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深入文科实践应用前沿,调研政府机关、社区、企业,了解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社会管理和企业发展问题,锁定集聚专业相关的问题,如涉农企业连锁经营管理、农业体验经济项目实施、文化遗产虚拟化传播等,预判未来5年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深度融合其他学科要素,如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相关领域知识点,编写具有提供解决问题方案功能的“链式迭代”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实践应用和技术升级需求,培养新文科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传统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新技术、新领域,消除跨学科间边界领域问题。
3.3 打造开放立体交融式“六平台”实践体系
以问题集合平台为起点,以双创赛事平台、科研与社会服务育人平台、课程实践基地平台、产学研融合平台、社会支持保障平台为手段,完善新文科“六平台”实践教育体系。问题集合平台,与教育体系的“一核心”相对应,联系政府、企业、学界,集合现有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以此为实践体系起点,通过其他平台,促使文科专业主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信息化技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实现新文科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层级深度融合。完善“六平台”实践系统,挖掘创新思想,鼓励孵化创新产品,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和市场应用。评价措施包括有效跨学科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有效对接社会和企业需求,完成具有影响力的实践项目。
3.4 完善问题解决导向的新文科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根据一核心、五体系、六平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要求,建立相应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体系,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评价标准,开展卓有成效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以社会和企业重要问题解决为导向,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过程以及其他相关者的评价结果纳入最终评价,激励学生不怕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6〕。充分考虑相关教师的工作绩效,将教学结果纳入职称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把创新创业教学作为专职工作,不断提升教师学科融合能力。
3.5 采用横纵一体化方式凝聚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
建构横向、纵向一体化方式,打破原有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的局限性,最大限度拓展了人才、知识自由交流聚合的空间〔8〕。横向聚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发现和思考问题,积极发挥专业知识水平,通过交叉思维、交叉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最大程度发挥个别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纵向一体化方式,即跨越理论实践分野和人才层次,充分利用现有创业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校友、留学生、研究生、MBA、MPA、本科生等完整的人才体系,发挥人才梯队优势,形成力量强大的纵向一体化培养方式。通过纵向一体化方式,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技术溢出、资本溢出、文化溢出等效应,激发校友、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各类人才梯队创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4 结语
新文科的本质特征是融合驱动与交叉创新。社会整体性凸显使专业边界快速模糊,重大社会创新将会更多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建设需要跨学科和社会力量广泛介入。通过加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体系,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其认识到创新是生活状态,是发展状态,是学习状态,也是成长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真正目标在于创新,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利用社会、校友资源,借助社会化科技平台,发挥创新创业成果价值,反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学科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社会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限制,将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知识深度融合,成为新的思维范式与解决问题新路径,成为文科专业学生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