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2021-11-22肖卫东杜志雄
肖卫东,杜志雄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而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亦被赋予了“高质量发展”要求。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即农业效率变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即农业质量变革),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所谓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可以说是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转换,关键在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1)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涉农企业(2)如无特殊说明,本文中的“企业”均指“涉农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紧密结合的重要主体和力量,因而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基础性的主体力量就是企业,具有长远性和决定性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就是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鉴此,本文在理论阐释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及重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框架,并分析揭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新旧动能的作用机制。
一、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与重要特征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
自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提出“新旧动能转换”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其内涵展开了广泛研究与讨论。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就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新动能替代旧动能(3)余东华:《以“创”促“转”: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它是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4)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0年第2期。。在产业视角,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是新产业与旧产业的交替更迭(5)黄汉权:《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8年第8期。。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循环经济等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可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甚至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将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等引入和渗透到传统产业,使其发展获得新活力,焕发新生机。由此,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内容广泛、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的丰富含义。微观层面上,新旧动能转换是先进和现代要素的引入及优化组合、新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传统要素利用效率提升,从而国民经济由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低平衡增长路径向高平衡增长路径动态转变;中观层面上,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6)赵丽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理论学刊》2017年第2期。、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产业、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增长动态转变;宏观层面上,新旧动能转换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而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动态转变(7)杨惠馨、焦勇:《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判》,《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7期;裴长洪、倪江飞:《习近平新旧动能转换重要论述的若干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5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新旧动能的有序、接续转换中发展的。
(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
相对而言,学术界关于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不多,对其内涵的研究更少。李国祥认为,农业发展动能是指驱动发展的关键涉农要素及其动力机制实现方式(8)李国祥:《论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7期。。刘姝雯等认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农业要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机短板的补齐,从而实现新投入要素的市场价值和农业增长质量的提升(9)刘姝雯、杨胜刚、阳旸:《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测度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8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分”(按人口均分承包地)带来的“裂变”、“流”(农村劳动力大流动)带来的“流变”两次动能转换。当前,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其核心是通过“六合”(即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物”组合,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契合,城乡统合,要素聚合,功能整合)带来“聚变”(10)刘奇:《乡村振兴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4期。。其中,培育新动能主要是推动产业兴旺、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和有效治理乡村(11)孔祥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三大途径》,《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年第5期。,包括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以及有效供给对有效需求结构性变化的适应(12)姜德波、彭程:《农村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与新动能培育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对于新动能的内涵,《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了权威界定,指出它是指“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力,认为新动能带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综上,本文认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指依靠改革深化、科技创新、要素升级、结构调整、扩大开放等路径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供给,从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态过程。
(三)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特征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目标。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大体经历了从生存农业、效率农业到功能农业的转型,并且必须从经济功能型农业向生态功能导向型、社会功能导向型农业转型(13)罗必良:《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从产品性到功能性农业》,《学习月刊》2021年第5期。,其中蕴含了从旧动能转向新功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两条逻辑主线。两条主线同步进行、相互贯通,前者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本质和动力源泉,后者是外在表现和根本目标。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具有多维度和丰富性的本质特征,需要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它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转变,也是农业增长模式的转型,更是对农业增长成果共享和城乡居民民生水平的关注。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就是追求效率更高、方式更绿色、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功能更多元、成果更共享的可持续增长。
二是激发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学逻辑。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面,是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产出从而驱动经济增长的两大根本动能,二者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平衡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页。由此,农业发展新动能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效能时,不可能只是由供给单方面决定或者由需求单方面决定的,而是通过供给与需求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上的相互诱致、相互促进来实现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学逻辑是激发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农业发展新动能来自需求端,也来自供给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眼于供给侧,但目标指向于需求侧,旨在通过增强农业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人民对农业多元功能及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结构性变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下,新的农业多元功能及农产品需求引致农业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等供给,新的供给又创造新的需求,二者正反馈循环往复推动农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三是“无中生有”“有中出新”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两条实践路径。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 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种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5)《李克强谈新旧动能转换:让新动能挑起大梁,旧动能焕发生机》,http://www.gov.cn/xinwen/2017-08/08/content_5216521.htm。因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并非是要完全否定旧动能,新动能并非是要完全替代旧动能,旧动能在农业发展中并非完全无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也包括“无中生有”“有中出新”两条实践路径,“无中生有”是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新要素,创造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有中出新”是指以改革创新为保障,补齐农业机械化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短板,推动传统农业挖潜增效、改造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小农经济从农产品生产角度可能是低效率,但从农业功能开发角度则可能具有多元化的转型升级意义(16)罗必良:《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从产品性农业到功能性农业》,《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新功能新价值的深度发掘、“五多融合”发展格局的构建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态势的形成(17)《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十七:“五多”协同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http://www.jhs.moa.gov.cn/ghgl/202106/t20210607_6369149.htm。“五多融合”是指多主体参与融合、多业态打造融合、多要素集聚融合、多利益联结融合、多模式创新融合。,正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的显著实践成效。
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行动遵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合新发展格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由此,新发展理念也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先导,亦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理念引领和行动遵循。要把是否符合、是否遵循新发展理念作为区分农业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基本标准,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行动体系。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须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不断增强动能转换动力,全面塑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须协同发力供给端与需求端、培育壮大农业新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新要素与传统要素提质,逐步弥合城乡与地区差距;须以绿色理念落实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农业的自然生态、空间生态和人文生态等功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须以开放抢抓机遇,注重内外联动,创新农业对外开放模式和方式,优化开放布局,全面增强配置全球农业市场和涉农要素的优势和能力,并从中获得农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空间;须以共享惠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解决农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享有机会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居民包容性发展。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微观基础
(一)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发生作用时三类农业函数的改善和动态变化
农业产业千姿百态,可形象归纳为地头经济、猪头经济、水头经济、石头经济、树头经济、人头经济“六头经济”,其中前五者主要是传统农业产业和产品,人头经济主要指发挥农业具有的生态、康养、教育、人文、社会等多功能性(18)杜志雄:《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规律 促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3—4期。。并且,当前的农业产业发展已由“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主导”阶段转向“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农业多功能产业化开发和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深度拓展”阶段(19)杜志雄:《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经济参考报》2021年6月24日。。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也是农业产业、产品、多元功能等不断满足人类生理、安全、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演化过程。鉴此,罗必良借鉴张培刚的“工业化”(20)工业化是指重要的或者战略性的生产函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并实现工业进步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3页。定义,对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及其农业函数重新进行了界定(见表1),其中生产性农业主要体现为“物的增长”,生活性农业和功能性农业主要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表明,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在于创新,农业发展新动能首先就来自于创新,即生产函数的改变。因此,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发生作用就体现在三类农业函数的改善及其连续动态变化,既体现为农业生产函数的连续动态变化及其“物的增长”,更表现为农业效用函数和福利函数的连续动态变化及其“以人为中心”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要协同推进农业生产函数、效用函数和福利函数的改善及其连续动态变化。
表1 现代农业发展及其农业函数的三种类型*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动力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并分别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这一方面明确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催生新发展动能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也为准确把握和有力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和政策遵循。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产学研合作牵头主体、成果转化主体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等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也必须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核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协同集成攻关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科技型领军企业,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也表明,企业尤其科技型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行为主体(22)庞鹏沙、王赫然:《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创新创造主力军》,《光明日报》2020年9月14日。,同时也是最具市场活力的创新主体(23)肖卫东:《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与驱动机制》,《理论学刊》2016年第1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培育农业新动能从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4)陈彦斌、刘哲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原因与解决思路》,《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10期。。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在结构上已转换到企业、城乡居民、要素等微观主体;并且这些微观主体动能的持续增长,应成为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顺畅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取向和政策导向,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应成为政策重点(25)郑江淮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6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应向企业植入“技术创新基因”(26)李东红:《以向企业植入“技术创新基因”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8期。。
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分别以单条标题或单章标题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了战略部署与规划,足见中央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极大重视。可见,企业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微观基础,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框架
基于上述梳理与分析,本文建立了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框架(见图1)。
图1 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逻辑框架
农业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经且正在进行新旧动能的有序、接续转换。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以往支撑农业快速发展的动能所带来的边际贡献日益下降,逐步变为旧动能,需要新动能引领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也是新时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在新要素、新需求、新供给等方面的动力来源和具体形态。因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作用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无中生有”和“有中出新”,推进农业生产函数、农业效用函数和农业福利函数的改善及其动态变化,从而促进农业“物的增长”和“以人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应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
(一)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满足农业中高端需求
过去我们说农业生产跟不上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是指数量上的,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的粮食短缺、国产大豆供给不足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主要农产品消费在数量上的需求已基本得到了满足,对农业多元功能及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全面转向以质的需求为主(27)叶兴庆:《迈向2035年的中国乡村:愿景、挑战与策略》,《管理世界》2021年第4期。,包括食物消费系统及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农业生产“三品一标”(28)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关注、对食物质量安全和色香味等的追求。这是城乡居民对农业的中高端消费需求,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新需求,即需求端的农业发展新动能。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因而农业中高端消费需求实际上也要求农业生产者从中发现中高端农产品的目标群体和新市场,发现农业良种、绿色生产技术尤其是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创新的方向,这是供给端的农业发展新动能。正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再者,中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往往以一定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突破为前提,并且关键技术突破只有完成从实验室样品、田间试验品到农业产业化再到商品化的跃升,才能转化成产品进入农产品消费市场从而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新需求。主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是实现需求与供给对接的市场主体和力量,因此,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需要以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为标志的中高端消费构建农业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关键技术等新技术、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形成新供给,优化农业供给端结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打通农业科技创新突破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的转化通道,从而成为创新满足农业中高端消费需求有效供给的必然路径。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稀缺要素供给新动能
现代企业中,劳动、资本、土地、制度、技术、信息等要素由企业家优化组合和配置。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所谓创新就是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家就是实现要素“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现代经济体系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尤其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成果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家既是创新的源泉,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尤其是具有高学历、了解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会经营、懂科技的新型企业家,最有可能引领我国企业成功实现核心和关键技术、高附加值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29)厉以宁、蒋承:《人力资本释放与深化改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年第1期。。在科技创新链上相互衔接、从新技术采用阶段转向新技术产业化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战略创新,其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特别是科技企业家将科技创新与创业融为一体,实现了科学家的知识资本、技术人员的专业才能、企业家的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家的金融资本等在科技型企业中的有机集合(30)洪银兴:《科技创新阶段及其创新价值链分析》,《经济学家》2017年第4期。。企业家人力资本通过创造性破坏、创新制度制定、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方案选择、创新知识管理、创新利用市场机会、创新构建社会网络等,成为突破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驱动器(31)欧雪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影响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3期。。技术型企业家人力资本中的市场知识广度、市场经验深度、技术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客户问题处理策略等,在企业家综合利用后能带来突破性甚至颠覆性创新(32)Marvel,M.R.and G.T.Lumpkin.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Human Capital and its Effects on Innovation Radicalnes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7,31(6).。人力资本的兴起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33)[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2页。,因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核心、最稀缺的现代要素,无论是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还是对整个农业供给体系质量,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推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管理者等成为企业家,增强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形成农业发展新动能。
(三)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新业态新产业和绿色农业
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34)腾堂伟、王馨雅、唐卓伟:《一号文件与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尤其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突破性和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化及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催生农业新产业,发展农业新业态,产出优质、中高端农产品。全国各地的实践表明,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研发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传播与推广应用,促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生物、信息、商贸等现代产业要素,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融合业态多元化、丰富化。例如,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催生发展中央厨房、产地精深加工、产地直供直销、社区直送、会员农业等业态。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催生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可视农业、数字农业、认养农业、生物农业等新产业。数字农业也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形态,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35)丁守海、徐政:《新格局下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堵点与路径》,《理论学刊》2021年第3期。。企业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新兴信息技术、机械传动技术、营养液栽培技术、设施园艺技术等的创新与集成应用,有助于催生植物工厂型现代化设施农业。
二是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支撑。只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解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绿色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农业面源污染等难题。企业紧跟绿色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在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配套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协同攻关上下功夫,有助于加快构筑支撑绿色引领的先发优势。企业聚焦重点内容,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投入技术、农业清洁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绿色新品种研发、绿色农产品加工贮藏技术等,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联合攻关、集成组装配套,加强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示范推广,有助于加快构建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尤其是种业企业聚焦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围绕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技术等,开展深度科企合作和集中攻关,有助于自主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助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和打赢种业“翻身仗”。
(四)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攀升农业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可见,提高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突破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包含了产业链的创新性、高端化、协同性、可持续性、自主可控性五个方面的具体内涵(36)郑江淮、戴玮、冉征:《“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路径:以江苏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21年第1期。,其中,构成产业链上各链条、各环节的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是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和重要标志(3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2期。。从价值链理论看,产业链现代化就是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增强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动态过程,其中,提高企业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是关键(38)黄群慧、倪红福:《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5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是现代产业链上的新动能。因此,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提出本身就要求攀升农业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进入农业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就是更多的农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走出去,这也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企业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核心主体和主导力量,企业强大,产业才能强大。当前,各国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重要途径就是该国农业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及其通过控制农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等实现对全球农业产业链的领导和控制。每一个世界级农业“航母”型公司的背后,都活跃着一批与其长期持续合作、协作集群配套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只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才能推动农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攀升至中高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亟需重点强化并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和农业产业链核心节点的保障作用。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具有强大国际农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在农业产业链重要节点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是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产业链图谱和农业全产业链。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强力技术支持。要营造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推进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多路径、多层次融通创新,努力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价值链中高端共攀、供应链互通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和农业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