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背后的故事
2021-11-22杜书文
※文/杜书文
1958年是我国新民歌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千万首新民歌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如江河奔腾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胸中奔涌而出。著名作曲家航海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众多民歌民谣中发现了一首洛川民谣,并就此创作了歌曲《十唱共产党》。此歌在西安《群众音乐》发表后,航海点名让著名歌唱家贠恩凤演唱,因为贠恩凤是他招进歌舞剧院的,他对她的音色和演唱风格十分了解。这首歌曲经陕西广播电台播放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纷纷要求学唱这首歌曲。于是电台安排了专门时段,由贠恩凤在省电台教唱这首歌曲。不久,上海唱片公司邀请贠恩凤为这首歌曲灌了唱片,在全国发行。
陕西音乐大家关鹤岩、王焱、赵季平等均认为航海是一位运用民歌素材作曲的高手,他总能将民歌与民情用淳朴自然的方式完美结合,创作出群众喜闻乐唱的天籁之音。航海自己则说:“我最崇尚世界著名作曲家格林卡的一句名言:‘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航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有一本须臾不离的已经发黄了的油印“陕甘宁边区优秀声乐作品选集”,其内容几乎包涵了陕甘宁边区各地所有优秀音乐素材。航海视此为其歌曲创作的第二生命,并风趣地把它称之为自己的“菜篮子”。他几乎能把这个集子中所有的音乐曲调都背下来,只要提到某个民间曲调,他就能脱口而出唱出来,并能说出这个曲调的来龙去脉。比如其中收藏的《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这首歌,是战争年代他在延安一个山沟养病时,在一个伙夫的口中得到的。这首歌音域开阔,地域特色非常鲜明,他央求伙夫唱了3遍,便牢记在心,回去后记录在采访本子上,解放后此歌被收入《陕甘宁边区优秀声乐作品选集》。
对于这个发黄了的油印版本,航海非常珍视。一些年轻的曲作者,常常上门来要借他的这个“菜篮子”,他的回答则是:“只能当面翻看、抄写,谢绝带走”。因为我是航海在延安时的知心朋友,所以当有次我提出要把这本资料带回单位仔细学习的请求时,航海犹豫了半天后终于妥协道:“这可是我的命根子,从来没有外借过,你是惟一的破例者,但必须妥善保管,及时送还”。我满口答应。
可是意外却发生了。1971年的一天,我一位在延安无线电厂工作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朋友刘延尚来我家时,突然发现了这本集子,竟然爱不释手,提出要把这个集子带回去仔细看。我说,“我刚借来,还没顾上看呀!”但他死磨硬缠地要借,我真拗不过他,他答应3天后一定送还。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未见送还,我连忙打电话给他厂的办公室,接电话的人口气很警惕地问:“你是他什么人?”我说:“朋友”,他说:“刘延尚在‘文革’中有刑事犯罪嫌疑,前几天已被地区公安处带走了!”我忙说:“他借了我一本重要资料,他家里有人吗?”回答:“他家已被查抄,门也被封了!有事去找地区公安处吧!”对方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我浑身都软了,怎么会出这样的事情?这叫我如何向航大哥交代?此后,我夜夜失眠。
过了大约一周,航海来医院看病,顺便来我房间想把资料带回去,我这才把情况如实告诉了他。航海听后很惊愕但并没有发脾气,他说:“别急!一步步慢慢找,只要资料还在,一定会找到的”。从脸色上看得出,他心情已经非常沉痛。航海走后,我立即托身边的熟人帮我四处打听资料的下落,但一直没有可靠消息。我决定请假专跑此事,可因单位工作太忙没有被批准。让我没想到的是,航海自己开始为寻找资料而到处奔走了。那时,延安歌舞团整团被下放到志丹县杏河公社劳动锻炼,他因病留团未去。他根据我提供的线索,每天骑着那破旧的自行车,不避风雨地找无线电厂的领导、找车间主任、找地区公安处的领导、找刑侦科办案人员,还通过公安人员找过在押的刘延尚本人、找过抄家的当事人和有关保管人员,并说服团里留守的领导一块去找过地区公安处领导,反复说明这份资料对创作人员的重要性等等。通过20多天的辛苦奔波,最后终于在地区公安处抄家的一大堆杂物中找到了这个心爱的“菜篮子”。他就像战士打了胜仗一样激动地对我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并向我详细叙述了查找的艰难过程。我捧起资料,立即跪在了他的面前说:“老哥呀,真难为您了!您真是把我们的友谊看得太重要了,我弄丢了这么重要的资料,您不仅没有怨恨我一句,还反复安慰我,这件事真让我永生难忘呀!”航海扶起我平静地说:“行了,什么也别说了,东西找到了,比什么都值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