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西部文艺创作应展现“中国精神”

2021-11-22袁凤梅

新疆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文艺工作者文艺

□ 袁凤梅

文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应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必须要贯注中华文化的血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人民的精神史。任何经典,都是人们对时代的回应。今天,我们拥有如此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站立在如此壮丽伟岸的巨人肩膀之上,我们应该为人类续写新的文明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这种“中国精神”既包含在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包含在近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

当前,西部文学作品大多展现的是大漠、戈壁、绿洲、草原、高山等自然风貌,以及民族聚居地的社会风俗、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在第三期西部文学评论研讨培训班上,有专家认为,西部文学过多表现了西部的荒凉、落后等等,反映乡野生活的多,反映城市生活的少,属于地域经验性写作。著名作家杨光祖在他的作品《西部文学:西部还是文学——论西部文学及其走出西部的可能性》中认为,作家不是为一个地区而写作,他们的心灵应该是博大的,他们的胸怀应该是属于蓝天的,他们的情感应该是人类的。拥有人文关怀的大视野、大胸襟才是西部文学走出西部、超越时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着眼于以文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重大主题,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并落实到创作中。

今天的西部,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生态、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些都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和素材。西部同样有大批伟大的企业家、科学家、知识分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呼吁文艺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生命自觉汇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筑魂,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新时代文艺创作应体现“中国精神”,放眼全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来塑造中国形象。女排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扶贫精神都是新时代伟大的“中国精神”的体现。

《夺冠》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观众重温了中国女排激情的岁月,讴歌了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女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提到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陈薇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的代表,各族文艺工作者应大力弘扬这种崇高精神。在2020 年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民群众展示出的坚强、坚韧、坚守,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疫精神。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英雄、刻画英雄、礼敬英雄,让平凡人的伟大成为民族的宝贵记忆,并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艺从来都不可能与时代社会无关,不可能自闭于象牙之塔,它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包含了广大的工人阶级、农民,也包含广大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企业家、军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书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文艺的核心是人,文学作品的来源是人,也服务于人。文艺工作者应该时常反省自问,是不是为人民提供了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有思想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家国情怀。如果创作者自身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缺乏人格力量,也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巨大精神能量的作品。各族文艺工作者应该为民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应该将精神、思想、价值观、国家观、创造性地融入文学作品之中;以“中国精神”教育熏陶年轻一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毋庸讳言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文艺创作领域“乱花渐欲迷人眼”,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层出不穷,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种种文艺怪象目不暇接,文艺创作精神缺乏。有灵魂,作品方能不朽,唯有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才能像蓝天上的太阳、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性情。彰显文艺要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从当代社会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中寻求丰富的素材,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发掘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要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有中华民族的骨气。在立足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中,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创作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文艺精品。

文艺创作彰显中国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履行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作品的好坏应由人民评价,将文艺鉴赏、评判的权力赋予人民。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立场。

抗疫文艺的感人作品说明,文艺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谱系。“中国精神”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实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坚定不移地在舆论引导和文艺创作中始终贯注中华文化的精神元素,多层次、全方位讲好新疆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文艺工作者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