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仍在延续
2021-11-22撰文周鑫
撰文_周鑫
扬州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瓜洲到淮安称里运河,长约180 公里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古运河穿过扬州城区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一带辽阔的水域,“扬州三湾”、瓜洲古渡、茱萸湾、红星岛、凤凰岛、邵伯湖……星罗棋布。
1.瘦西湖五亭桥
2.关东古街
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运河之都,这一切强大的基因的形成,都在2500 多年前,运河开挖的那一刻注定。
当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十三座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关于申遗办设在哪座城,一时间争论纷纷,难以定夺。直到扬州提出一个令人无法抗拒的理由后,这才尘埃落定。作为牵头申遗城市,申遗办最终花落扬州。
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天然大江,人工大河,在这里融汇。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无论是水土风情还是文化气息,无不展现着“融合万物 博采众长”的强大基因。
也因此,“融”字成了扬州文化中的精髓。“西皮二黄”在扬州经历了商业化洗礼和朝廷严格的戏曲审查,才有了徽班进京;扬州园林则融汇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形成特有的扬州园林;因为帝王南巡、商贾云集而形成的南北厨艺交融的淮扬菜系,更是兼收并蓄了中华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其核心便是文化与节气与美食的交融辉映。
一条人工大河,带来了人员和物品的交流,也带来了丰富的食材和烹饪技法。文人墨客经运河在这里旅居流连,除了留下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篇,更推动了文化生活的繁荣。“天下料”只有经过这里的工匠雕琢后,才叫“扬州工”。唐代开始中国北方窑口的瓷器通过运河在扬州转驳到大海船上,远赴阿曼;海外的香料,也是在扬州成为高端时尚,扬州引领着大唐的风气之先,并通过运河影响到南北。
如何过一天“扬式慢生活”
早晨:品地道扬州早茶(皮包水)
上午:逛扬州江南园林
中午:吃一顿正宗淮扬菜
下午:听一曲扬州小调
晚上:体验特色泡澡文化(水包皮)
祖母的爷爷,清朝同治庚午年间便在扬州开设“正大昌”茶食店,“正大昌”前店后坊,其后坊和住家,就在古运河的新河湾,它是可以与都江堰齐名的运河三湾中的“一湾”。小时候和祖母回娘家走亲戚,她会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她的父亲把家和正大昌的作坊建在运河边,就是因为正大昌的茶食每周都要装上三湾码头上的小火轮,经运河出发开往上海,当年正大昌的茶食在十里洋场很吃香。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当年祖母就站在运河边,指着那个早已经消失的码头,告诉我,她的父亲是如何在每年的腊月送灶前后,带上大包小包年货,在这里坐上小火轮去上海打点客户,收账回款,她又是如何站在腊月雪地的运河边,翘首期盼父亲归来的场景。后来扬州因多种原因开始没落,扬州人则从运河出发,南下北上,漂洋过海,将扬州精致生活方式以及淮扬美食传播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摄影_周鑫
古运河扬州段,有着数不清的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在“京口瓜洲一水间”的瓜州古渡,不远的地方,就是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原址;始于隋代、享誉东南亚的中国禅宗四大丛林之一“高旻寺”至今仍在运河边晨钟暮鼓、香火不断;七河八岛上不仅有隋炀帝、康熙帝的行宫,更有大片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邵伯湖上的南北渔民风格迥异的文化长期融合,于此生产、劳作、生活,成为难得一见的民俗人文景观。
回顾历史,扬州人总是颇为自豪,运河如同神来之笔,将贯穿中国核心重要地区的“三横(黄河、淮河、长江)”一笔贯通,于是得天独厚的扬州便成了钟灵毓秀、万般风情之地。历史上历经五胡乱华、元军南下、扬州十日等诸多劫难,哪怕废池乔木,城毁人绝,扬州也会在几十年间重回繁华。
扬州运河三湾
摄影_周鑫
扬州早茶
比起广州早茶,扬州早茶更显隆重,充满仪式感:从凉菜到炒菜,再到各式点心、主食、水果、调味小碟,一应俱全。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餐点一茬一茬慢慢地上,其品种之繁多、制作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有学者称之为“饮茶如筵”。
今日扬州,一城三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运河之都,这一切强大的基因的形成,都在2500 多年前,这个城市的文化初祖“吴王夫差”挖邗沟,筑邗城,那一刻注定。扬州建城的第一锹土,也是这条运河开挖的第一锹泥土。扬州和这条运河同年同月同日而生,这正是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竞争中,扬州独一无二的优势。
古人因认知的局限,关于运河的利弊,正史野史中都有很多讨论与争论,我觉得唐人皮日休的一首诗非常客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如果说运河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等你走近它,才发现,这个传奇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