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的人物化装造型
2019-03-25任薇
任薇
[摘要]分析话剧《三湾,那一夜》的人物化装造型设计过程。
[关键词]《三湾,那一夜》;人物化装造型;设计过程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3.013
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图1)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出品演出,是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于2018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2019年1月4日~9日在国安剧院首演,从演出台前幕后到舞美各方面大获专家好评及认可。
本剧聚焦“三湾改编”历史事件,讲述了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当时军队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治军方略,以革弊鼎新的精神重塑人民军队的艰难历程,用艺术的形式升华这一里程碑事件,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扛什么旗、干什么事、走什么路”的初心,再现了一支一盘散沙的队伍在一夜之间奇迹般“散沙聚成水门汀”的历史画卷。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剧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回顾,意义尤为重要。
《三湾,那一夜》由王宝社任编剧,殷弘毅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响设计/服装设计分别由史军亮、王瑞国、周涛、赵瑾担任,笔者担任该剧化装设计,本文主要以毛泽东和阿婆化装造型为例浅谈剧中化装设计。
1毛泽东和村民阿婆的造型设计
1.1毛泽东和村民阿婆造型
该剧的化装造型难点主要在两个人物上,一是领袖人物毛泽东,由50多岁演员王晖老师扮演34岁时的毛泽东;其二是阿婆,由青年女演员谢云鹤饰演,老年妆也是此剧的造型难点,虽然这个角色的戏份很少,就是个村民,但是要由一名青年女演员来演,难度也很大。角色不分大小,每一个角色的造型都要认真对待。
笔者从事化装造型设计工作近20年,首次做伟人形象的造型,作为此剧的造型重点,笔者想把这个毛委员塑造成接地气的、生活化的、亲民的、不摆架子、真实的人,让他走进人民群众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毛主席,笔者想要塑造的毛泽东是从神坛上走下来的真实的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的和蔼可亲的朋友。
之前很多有经验的造型师为王晖老师做造型。他曾在中国内地多部影视剧、话剧中扮演不同时期的毛泽东,毛主席在众人心里就是神,曾多次在中国革命危亡时刻力挽狂澜,他目光高远,与多种思想交锋对垒,和任何身份的人都能聊天,对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基层士兵,用不同的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教导。早在2010年,笔者与王老师在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就有合作。如何塑造与众不同的毛泽东,把握历史人物形神一致?“神”由演员表演完成,而“形”则要“像”,笔者深感压力巨大。王老师对不同角色有独特的见解,在《三湾,那一夜》里毛泽东的造型上,笔者受到很多启发,受益良多。
在筹备过程中,笔者随剧组一行赴江西进行创作采风,先后前往贺子珍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馆等历史遗址参观。那些展馆里珍贵的老照片,那一个个革命先辈的真实形象;展柜里,那些沾染着历史尘埃的革命文物,使笔者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贤们曾经经历过的艰苦生活、残酷战争,是那么地真实!笔者从中汲取养分,把这些特定历史时代特征的形象,用写实的方法来呈现,在化装设计时对毛泽东在三湾时期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明确的把握,这些珍贵的资料有关键性的启发作用。
1.2毛泽东和村民阿婆的设计过程
在人们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模式,因此,化装造型一定得做到“像”,要把演员的形象彻底改变为“毛泽东”。
三湾时期的毛泽东只有34岁,很多历史资料显示,那时毛泽东嘴唇左下方的痦子还没有,或是还不明显。如若尊重史实,这个痦子就可以省略。笔者在与导演和演员讨论时,他们一致认为“毕竟有痦子的毛泽东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形象的标志。没有,就会被认为不像了。”于是,笔者在二度创作时,给“34岁的毛泽东”加上了“痦子”。
毛泽东的发型很有特点(图2),把发型做好至关重要,笔者用了三种方式:采用完整的全头套,材质是全真发,按照毛泽东最被人民熟知的经典造型,进行修剪、吹、烫,到完成发型的塑造;真假发结合的半头套,将演员两耳后的头发收起,这部分发区用半头套固定好,跟演员两耳前部分自己的头发自然衔接为整体,再进行造型,达到近距离看也很逼真,此方式适合拍剧照特写;完全用演员自己的头发做造型,演员的发量不多且较短,做出来的发型有局限性,虽然也很像,但跟三湾改编时期的人物形象有些差异,所以方案三只在彩排时用了一次。
如何把50多岁的演员“画”成“年轻的毛泽东”,年轻的女演员“画”成老阿婆?没错,就是“画”!除了毛泽东的双眼皮必须用美目贴、嘴唇下的痦子要粘出来,其他都是纯手绘,没用任何化装塑型的技术。完全靠粉底、眼影、腮红、眼线、眉粉等彩妆材料的色彩对比,利用颜色的明度关系、纯度关系的对比,进行点、线、面的结合,纯手绘在人脸上达到想要的效果,创作过程非常过瘾!颜色画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效果,笔者以伟人的照片史料为依据,对照着画。演员面部骨骼与毛泽东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颜色的粉底进行调整,该提亮的部位提亮,该暗下去的部位就用深色做调整,基础色花费的时间较长,开始要反复调整,对演员的脸熟悉后,画得就越来越快,基础色大概用了五六种颜色的粉底。眼睛的部分也是非常关键的,演员可以演得很神似,但形象各不相同。王晖老师的眼睛是”小内双”,要想做出跟毛泽东一样的眼睛,非常有难度,期间反复尝试剪美目贴的形状。美目贴的形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形状、宽窄或长度差一点,贴出来的眼形就不像了,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实践证明,不通過高科技塑型等技术方法,只以化装造型的基本功也可以创作出相差各异的人物形象。
村民阿婆的扮演者谢云鹤说:“化完这个妆,我对演好这个角色更有信心了!变身老阿婆,原来自己能‘老成这样!”对设计者来说,能够通过人物造型帮助到演员,使演员肯定角色造型,去更自信地完成表演创作,就是成功的造型设计,见图3。
2其他配角的造型设计
本剧为写实性历史剧,要突出剧中30个人物造型的历史厚重感。造型设计需要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年龄,细化每个角色。
2.1以余洒度为首的”长官”的造型设计
以余洒度为首的”长官”,在他们眼里,毛泽东是要来夺权的,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人在这里存活,想尽一切办法排挤毛泽东,让他走。笔者不想让这些人物贴上反面角色的标签,没有给予符号化的”坏人”特征,当时的部队服饰没有统一标准,其阵营的这部分人都身着北伐军军服,细节不同,比如鞋子,有皮鞋、有布鞋、有草鞋。在他们的造型上,余洒度和苏先俊穿着面料讲究的军服、皮靴,手持皮鞭,戴金丝眼镜和大金戒指,耀武扬威,妆容以细腻手法刻画出轮廓,使其五官俊美。徐树这个人物类似苏先俊的军师加干将,在苏团长的领导下,跟着余洒度师长出生入死。徐树精于算计,手下有两个心腹,韩营长和黄连长。黄连长的性格比较愣,韩营长爱拍马屁,但经常脑子不够用,笔者在这几个人物的造型上区别于其他人,每个人有自己的特征,整体上从发型到妆面都是穿戴讲究,高高在上,跟毛泽东的亲民形象、与人民群众和普通士兵的形象对比强烈,喻意他们与人民势不两立,见图4~图6。
1.2群众、村民、士兵等的造型设计
群演妆容统一黝黑,五官和面部结构勾画得非常清晰,突出肌理质感,让这些鲜活的形象有血有肉地呈现在舞台上,仿佛真的回到了当时那种历史环境里(图7)。
群演人物众多,比如朱建胜和罗荣桓(图8),在剧中有单独叙述的朱建胜,他性格比较鲁莽的,是个泥瓦匠,后来做了工农革命军的连长,没什么文化,属于”粗人”,但是分得清好与坏,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非常欣赏毛委员,是跟随毛委员这条路走的人。他打仗是好手,他的使命、最高任务是保护毛泽东。但他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看不到问题更深层面,一些更重要的任务完成不了。所以这个人物,笔者认为,可以脸谱化,因为他代表了一类人,他的知识架构、价值观影响看问题的角度,以至于对很多事情认知不到,没有分析能力。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人应该是没有时间和心情修饰自己,看起来会比实际年龄显得老很多,不加修饰自然生长的胡子,浓墨重彩的沧桑感的妆容,符合其特点,自然融入到整部剧的风格氛围里。
而另一人物罗荣桓,是最后和毛委员走向革命胜利的人。他是大学生,他的标志性形象特征最关键的就是深色圆形镜框眼镜,戴上眼镜就像了七八分。他的见识注定他要与朱建胜之间要产生戏剧冲突。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艺术创作者肩负着的使命是要真正做到让艺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如田沁鑫導演说过的:心中有人民,笔下才能出精品。化装造型设计也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共同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