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1-11-22郑敬文
郑敬文
(安徽省砀山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安徽 宿州 235300)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编故事,通过“故事教学”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且,这种教学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细心选取故事文本
少儿的成长不能离开故事,在各种美术故事中,增加喜怒哀乐,加强故事的思想性,以及提升故事的意境,这样除了可以完善少儿的人格养成,也可促进少儿对于美的追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博古通今”,在海量的美术故事中选取适合少儿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最好涉及古今中外,并加以艺术加工,形成幼儿能听得懂的故事语言。而且教学应当注意其层次性,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好的班级,可以增强故事的难度,加入一条以上主线的小故事,以及增加多个人物。甚至还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英文词汇,小朋友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简单的英语学习,可以激发小朋友自己去创作。同时还有删除一些血腥暴力等,不适合幼儿阅读和学习的片段,同时可以将幼儿听不懂的词变成易懂的。教师可以将小故事改编为灵活可爱的剧本,可以鼓励学生们穿戏服,使用道具等,来增强仪式感。鼓励让学生少儿学生挑选各种角色,以增加其美术想象力和创新力。比如在讲述二年级美术中“小蝌蚪”的这一课时,可以让小朋友们穿上特制的衣服,戴上特制道具来演小蝌蚪,或者扮演小蝌蚪的朋友。这样可以在美术教学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2.以故事揭示主题
每一个故事都有其自身的主题,为了弄懂故事内容,学生会好奇地去听,有目的地去听,而听懂了就会有满足感,并有兴趣去进一步提高听故事和理解故事的能力。因此,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法讲述故事,能够进一步揭示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课堂导入显然必不可少。好的课堂导入,将会为整个课堂奠定良好基础,让教学效果更佳。教师可以增设故事情境,比如,在学习《神奇的小画册》一课时,可以准备一个包裹,里面装好教师想让学生认知的颜料画笔、彩笔、彩铅等工具。这时,教师可以用孙悟空的口吻说,大家想看俺老孙72变么?学生看到老师口吻突然发生变化,对课堂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将准备好的绘本工具展现出来,就能顺利带入课堂,让教学顺利进行。
3.融入知识技能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故事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故事,还要融入美术知识与技能,才能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第三步,必须教师融入美术知识与技能,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激发学习欲望。首先,在故事讲解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注意自身的语言风格。还要适当的利用悬念设置、提问的方式,将美术知识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交流回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在口头叙述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肢体语言,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等,搭配相应的图片、视频、声乐、文字,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让课堂更加生动、趣味与形象,然后进行美术绘制。最后,在故事讲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舞台表演,要紧紧把握主人公的特点、性格等,最后将其捕捉到的画面绘制下来。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表达、体验,就能够带领学生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创造力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很多小学都引进了多媒体等技术,由于幼儿比较偏向看动画片等,色彩鲜明的图片及动画,喜欢看直观、有视觉冲击感的图片及视频。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选好的故事视频,甚至是动画视频,加之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可以使得幼儿增加其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其理解力、想象力。比如:讲述二年级美术“折纸动物”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打开,下载一些相关的民间技艺,如:皮影戏及折纸的民间艺术片段,搭配一些轻快的民间乐曲,来让小朋友们心领神会,加深其理解印象。同时也可以提问小朋友:这些折纸上的每一个空格,是怎么折出来的?以引发小学生们的思考。
结语
教师应当从课堂实际出发,不能够单纯地为了创造故事情境而讲故事。所选的故事内容引用的教学方法都要是对课堂有利的,都要有一定的教学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在故事情节里才会有所受、有所启发,才能够有更多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