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
2021-11-22李杏华
李杏华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小学 广东 台山 529200)
引言
自数感一词出现以来,其一直被归纳为:明确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准确把握数的应用情境。由此可见,数字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小学阶段一直被看作培养数感的关键阶段。广大学校和教师要本着培养数感的初衷来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在为学生培养数感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担好领路人的角色。本文就展开分析和讨论如何进行数感培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意义
数感的形成是对数学知识把握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能够快速理解题干的含义,并找出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运算,数量关系都离不开数感的支撑,拥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较快的接受新知识的融入。一旦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数感,那么他将能够更好的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进行解决。也就是说,数感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数感的培养实际上就是知识推进的过程,随着数感的不断养成,知识的渗透也越来越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会用数学符号和图形为学生建立数感,培养抽象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为今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构建框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数感培养的策略
2.1 结合课堂实践,培养学生数感。由于数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数学的难度和不可预知。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思维,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字和数语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搭建准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认识周长”这一模块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几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课上根据课本先向学生讲解周长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对周长有了大概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实物指出它的周长是什么。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并适时给与学生引导,强化学生对周长的认知能力。总之,除了学生自身要勇于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实践中培养数感,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 引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感。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情境的恰当引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课堂的渴望;而且使课堂气氛恰到好处,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境这一方法应该被任课教师巧妙引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数感。例如:学习“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平常在家是如何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数数和练习加减法的,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来数和运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课堂的气氛也被调动起来,并且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也会越来越清晰。通过引入和父母数数的生活情境,学生的紧张感会被消除,同时会被带入一个放松的场景,这会使得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记忆。此外,在课堂上能够引入生活的实例还有很多,这能够让学生体悟数字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3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感。目前,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也普遍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该方法主要是围绕学生开展,打破以往的课堂局限,学生和教师各司其职,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双手,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开拓更广的思维,而且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感,有利于今后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课前事先准备十根木棒,借助木棒来帮助学生学会大小比较。如4和6之间应该是大于符号还是小于符号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拿出4根和6根木棒分别放在一起,然后经过对比,学生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6根木棒比4根木棒大,答案也就得出来了,4和6之间应该是小于符号。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有较大的兴趣参与其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增加了课堂印象,夯实了基础,培养了数感。
结束语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数感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拥有良好的数感不仅能够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获得较快的成绩提升,而且能够扩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理解力。总之,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任课教师要科学巧妙地运用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数感对学生的影响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它是数学学习所要求的一种必备技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慢慢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发展新观念,探索与之适应的新方法,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