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体育核心素养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

2021-11-22

读与写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素养思想

李 飞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江苏 扬州 225211)

前言

身体是高效参与学习、工作、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身体素质强健才会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素质教育思想、体能教育思想的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因此,体育课堂教学重要性逐渐凸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教学学科的价值,同时认识到优化教学环节的价值和意义。主动尝试新鲜方法,显示学生的主体位置,融入核心素养思想,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构建前提条件,借助体育课堂构建出良好的锻炼风气。

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家长、教师仅认为学生在文化课中取得优异成绩即为教学得当、家长引导等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已达到“A+”状态。因此,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热情不高,部分学生利用体育课堂内的自由锻炼时间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背诵不同科目的知识点,导致学生成为文化课课堂中的“巨人”,体育锻炼中的“矮子”,不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

1.2 课时安排不够。学校为凸显教学优势,彰显教学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将大多数的时间分给文化和知识,体育课仅在每周安排一节或两节。因此,留给体育教师进行训练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远远不够[1]。

1.3 由于临近期末或文化课教学时间过紧等因素,体育课堂往往会被其他文化课占用。缺乏教学时间,因而导致学生的体育素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2]。

2.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环节的价值分析

国民素质、体能逐步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点,保证健康体魄会直接彰显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健康锻炼逐步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适应上述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课时安排中也应重视体育教学,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应善于借助改革春风,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如:

2.1 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获取身心综合发展。小学阶段,学生呈现心智、身体素质尚不成熟的状态。因此,体育教师要多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体育课堂上基于教师的正确指引,会有助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在动力,有助于其身体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同步提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以健康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能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参与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整体身心发展、健康心理意识的塑造中,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2.2 有助于展现小学生的独特人格魅力。体育学科相对于其他教学科目而言,带有较大的不同。如:容易受到室外天气的影响[3]。

此外,体育课堂中更加重视互动式教学,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较多,会减少同学之间的隔阂。通过体育课堂的互动性,会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在体育锻炼和与他人交流的环节中,会促进学生展现出无限的人格魅力。如:部分小学生会在锻炼中表现出团结同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格。

另外,在相互帮助和相互引领的氛围下,学生之间的情感也许会更加深厚[4]。

2.3 有助于增强全民健康的影响力。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参与体育课堂获取相关能力,不仅会在自身身体素质上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同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述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家庭成员对体育锻炼、健康等思想的认识。

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获取的相关技能在家庭中进行展现,在家庭内部宣传锻炼思想,家校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会使全民健身、全民参与锻炼的良好风气在生活中延续。以此,增强健康意识的影响力,使国民身体素质同步得到提升,是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显现[5]。

3.基于核心素养思想,优化小学体育课堂的途径分析

3.1 实践活动——学生形成健康行为的“基石”。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采用让学生集中热身,随后教师讲解知识,最后让学生自由活动的形式完成体育教学。上述模式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课堂内学习的知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为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在迎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完成高效的体育教学。

例如:在“长跑”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长跑会有效锻炼学生的耐力,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实践活动的组织,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让各班级派出代表参加年级组中的长跑比赛。比赛开始之前,教师要指引各班级进行自主练习,在遇到问题和难以解答的困惑时,向体育教师寻求帮助,找到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式。以此,通过锻炼在年级组的长跑比赛中取得胜利。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工作会养成一定的运动锻炼习惯,以实践活动的组织召开,优化学生的健康行为。

3.2 信息技术——学生养成体育品德的“阶梯”。信息技术模式会对教师在课堂内讲解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延时和拓展,以此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课堂内通过信息技术方法教师展现体育锻炼中的相关知识。以视频、图片方法缩短学生与体育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不同人物经历的了解,端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态度,借此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品德,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搭建“阶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体育明星在锻炼中所经历的困苦、以及体育明星身上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如:介绍篮球明星——姚明,展现其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不同方式,在锻炼中所发生的感人故事。或者介绍体育明星——刘翔,展现其取得奥运会胜利背后的故事,通过信息技术展现不同的体育明星事迹,塑造学生形成体育品德,形成坚持锻炼、不放弃的精神。此外,在体育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得失心理,既要引导学生注重享受比赛过程,杜绝学生由于得失心理过于严重,而产生的自卑思想,为此让品德伴随学生的体育学习始终。

3.3 教学策略优化——学生养成运动技能的“平台”。教师要不断丰富体育课堂内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参与。同时,要注意避免学生在课堂中出现情绪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比赛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锻炼,通过比赛竞争机制的构建,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在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奖励,使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加速实现,教学成果得到优化。

例如:在“篮球”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创设比赛形式,班级内可以组织半场篮球赛,学生通过抽签方式随意参与到不同的队伍中,各队伍赛前有5分钟的开会讨论时间,安排不同的站位、以及不同参赛队员负责的项目。随后,参与到半场篮球赛中,教师扮演裁判员,通过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检验其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赛场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品评、以及专业化引导让学生再次巩固篮球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参与训练的意识。教师通过核心素养思想的落实,让学生获取全面发展。此外,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同步可以让学生参与比赛,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各班级通过内部选拔组织不同的队员,通过比赛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实践验证和考察,也会以比赛为基调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升,为核心素养思想的落实提供“机会”。

3.4 家校共育——塑造学生形成锻炼热情的“沃土”。家校共育思想是指要构建家庭与学校连贯性的学习环境,要促使学生保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课堂内教师注重学生行为意识的规范和激发,要不断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显示学生的中心位置,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形成“乐学”状态。教师塑造家校共育的环境,让家庭延续体育锻炼,会在价值观念上引领学生,让学生认可体育知识学习,为教师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

例如:“跑步”是家庭锻炼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完成知识讲解,随后通过微信群、QQ群方式将相关内容推送给家长,家庭内部也要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完成体育锻炼。如:利用早晨的半小时完成跑步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教学球类项目,指引各家庭充分利用不同时间完成锻炼。如: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以此进行延续性的体育锻炼。在家庭内部构建体育锻炼的氛围,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家庭气氛,也会增强家长、学生之间的情感,杜绝目前社会状态中学生仅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情绪。教师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学生形成参与学习的热情,指引学生在家庭中宣传体育锻炼思想,也会有助于落实全民锻炼、全民健康的思想,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角度指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此外,同步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思想,通过多角度指引学生,结合体育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不断在学习和锻炼中总结经验,会以此促使学生成为体育健康的活动“标杆”。家校共育模式的引进能够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延伸至家庭,将全面战略思想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以核心素养思想塑造小学生获取全面成长的能力,让学生的行为影响家庭,会推动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思想与“剑”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