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民族元素渗透探究
2021-11-22王娟
王 娟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二小学校 四川 米易 617200)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保证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对授课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进行民族因素的教学渗透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认识和了解,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小学美术教学中民族元素渗透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悠久厚重的历史积累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厚度和高度。如何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而通过美术教育进行民族元素渗透成为鼓励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在新课改要求下,美术教育要脚踏实地,通过创新授课方式和内容,实现民族文化沉浸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经过时间的积累,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丰富了民族文化[1]。在小学阶段基础教育固然重要,也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育,虽然是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同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探索。
2.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民族元素渗透策略
2.1 搜寻民间传统工艺进行美术教学渗透。在授课时,老师渗透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其中相当一部分较强的传统文化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域文化和民间工艺,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民族工艺品辅助教学,比如老北京的兔爷,鼓励学生了解兔爷文化背后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兔爷,通过学生的创作灵感来契合民族工艺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掌握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民族工艺将帮助学生理解创作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内涵,为以后创作积累的素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特色教学。例如,开展班级民族风情展,组织学生观看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配饰等,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通过观察和实际体验穿戴等加深了解,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不同民族的发饰,增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借助实物和观感,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元素文化的认同感[2]。
2.2 开展课外延展活动“以实促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渗透式教学,来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利用民间传统工艺品或者民间工艺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多以书本教学为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之外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实践作业,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参观美术馆或者民族艺术展,借助真情实感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民族特色的话剧或者电影等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总结不同民族的特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民族元素的表现形式,积累创作素材。
2.3 合理规划教学目标灵活授课。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时间两方面来考虑。在日常教学中,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解和渗透,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目的在于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元素特色、地方建筑特色、民族文化风俗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教学目标时要选择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意义深刻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元素、民族符号的归属感、认同感。
例如,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可结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手工制作课程。可以根据地域不同所在民族不同,鼓励学生制作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地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族,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地图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某一民族的历史与来源,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在合理安排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也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除了进行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展开情景式教学,通过制作美术小报的形式,组织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故事。通过不同的情景创设,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因为有民族元素加入而变得生动有趣,在完成新课改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沉浸课堂,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情感,美术教育融合民族元素,能够升华课堂,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基于此,教师从实际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渗透,从而为美术教学的质量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