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统编版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1-11-2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小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高汉小学 杨 燕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了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文言文,这既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和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紧扣小古文在凸显语文素养方面所承载的价值,充分运用小古文独特的丰富内涵和言语形式,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一、迁移运用,强化语言的构建和运用
由于文言文在遣词造句和言语形式上的独特性,蕴藏着很多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表达特点,教师需要在学生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挖掘语言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实现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
以统编版六上《伯牙鼓琴》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在历史文化中被传为佳话。故事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虽然身份悬殊,但两人因为音乐彼此欣赏着对方,成为知音。钟子期在聆听伯牙鼓琴时两次发出赞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一句式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具有典型价值的句式,但与当下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规范有着较大的差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两重的教学价值 :首先,由于其鲜明的典型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内在价值,深入研读和解构这一句式内在的密码,对学生后续进入更具深度的文言文学习,就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其次,这两句话语言简洁,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遣词造句能力,这对很多表达错乱、啰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范本。
在学生能借助文本的故事情境做到游刃有余地运用后,可以尝试运用情境的转换,要求学生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专注做事时,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善哉乎( ),( )乎( )。
文言文表达的凝练,决定了言语形式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言语表达智慧。教师要基于建构的理念,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迁移运用,最终落实语文要素。
二、架设支点,触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由于精练的用词以及与当下语法相异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比分析、归纳提升的思维历程中,历练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认知性思维的灵活性、深邃性和创造性。
例如,统编版三上《守株待兔》讲述的就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很多学生从小就已经听说,有的甚至是耳熟能详,这个故事旨在告诉学生遇到事情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切不可将偶然间遇到的事情看成是一种常态,而要学会灵活变通地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存有侥幸心理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由于这个故事在统编版教材中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先要从理解的角度,帮助学生消除认知性障碍。文本形式的转移,虽然在内容上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但在言语形式上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认知性的状态下,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将认知伸向文本的内在寓意。例如,出示几幅与课文故事相关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第一幅,有一位农夫在田中捡到一只兔子,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的方式填空:耕者捡兔,( )!第二幅:农夫放下农具,专门等待着兔子撞死,教师出示语句:何故而守株?答曰:“( )。”第三幅:农夫两手空空,而田里的庄稼也已经枯死了。教师出示语句:见此状,有人对农夫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对故事的整体性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与理解,为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教学不仅复习巩固了故事内容,也感知了故事中包含的寓意,更在历练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品析体悟,融通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情境,直接呈现文本的内容之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的情感意蕴之美中,获取最真实的认知体验。
还以《伯牙鼓琴》为例,这篇文言文所记录的故事已经成为千古佳话,故事中的“知音”早已成为“友谊”和“朋友”的代名词,其蕴藏的情感和美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将其视为古典文学的经典,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小古文独特的音韵之美,洞察其内在的节奏之感。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再相机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借助古曲悠远的旋律,将学生的想象驰骋在古朴的质感之中,真正走进钟子期所说的“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境界之中,从而洞察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紧扣小古文的文体特点,充分开掘其蕴藏的教学资源,找准学生内在认知的需要,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