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思维阶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21-11-22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松龄小学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松龄小学 许 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求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形成具备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搭建思维阶梯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等教学建议。思维发展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维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把“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得出,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国际视野下阅读强调深度阅读和审辨阅读,即在文章中整合信息,搜寻信息,进行评价和比较,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考查融合在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思维阶梯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和思维的考量,学生满足于简单圈画相关语句或直接从文中提取只言片语来谈自己的粗浅感受,不同年段的语文课堂缺乏层次性,为改变这种情况,部编版教材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许多涉及思维发展的训练点,需要教师提高重视。例如,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后题:“廉颇、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很多学生发言蜻蜓点水,只有一两句话,例如:“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他放下架子,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学生并没有经历“明确问题准—提取信息全(廉颇在整个故事中的行为举止)—整合信息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问题,得出廉颇人物印象至少三条:一是英勇善战,二是为国家利益着想,知道误解蔺相如后,自知不该嫉妒别人。三是为人真诚,知错就改。每个特点后面都要有具体的事件做支撑,将描写人物形象的点找全,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是丰满的、立体的,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但能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还能推理,能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教师应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的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统编教材有很多课后题直接指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鹿角和鹿腿》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把关注点放在“美丽的鹿角差点让鹿丧命”上,学生很容易形成“美丽的鹿角不仅没用,还差点害鹿丢命”的潜意识,甚至片面地认为美丽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晏子使楚》中,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的话语妙在何处?学生如果缺乏引导,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个狗洞,“我”如果钻过去,你们就是狗国。乍一看没问题,但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如果晏子真的这么说还称得上一个成功的使者吗?他的话中含着这个意思罢了,他让楚国人先汇报给楚王,料定楚王肯定会开城门,这样他就完成目的进入城门,也能完成使者任务,联合楚国抗秦。如果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会发现,短短的一句话竟然有如此多的妙处。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有阅读策略单元,专门指向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典范。其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题借助表格帮助学生将隐性的思维推理过程显性化,学生能借助旁批说说其他预测是怎么得出来的,并把握规律,尝试创编故事,在接下来又会有什么小动物来寻求帮助。让学生在重组和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
总之,思维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学科既是语言学科,又是思维学科。教师要在语言文字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准思维触发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终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