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的重构路径探析

2021-11-22张金哲耿辉建沈千鹏

大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财经留学生体系

张金哲,耿辉建,沈千鹏

(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自教育部大力发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来,“新财经”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应对国际经济问题中的出色表现,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共有49 万余名留学生来华进修,庞大的留学生数量和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中国高校留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重构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一、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猛发展,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 名各类国际学生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进修,比2017年增加了3,103 人,增长比例为0.62%[1]。2018年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共有文(汉语)、工学、西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14 个学科门类,其中,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的留学生比例总达17.99%,仅次于汉语专业,位居第二。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新财经研究“不断升温”,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关系逐年加深,学习财经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为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生源结构和培养机制待完善

一些财经高校留学生主要接受汉语言培训等教育,学生受教育时间短,整体流动性大,在接收留学时间较长的学历教育留学生方面,又出现生源国单一问题,致使部分高校出现了可持续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稀缺现象[2]。由于来华留学生专业背景和汉语水平差异较大,资质较高的留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他们对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课程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留学生汉语言文化学习基础水平不高,使得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具有普适性。

(二)国际师资培养及建设缺位

新财经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师资专业知识及双语能力要求较高,负责留学生教学的专业教师应既能够统筹留学生的语言、国别、跨文化交际适应性,又能兼顾个体教育需求和专业学习需求差异。部分高校出现师资数量不及留学生数量增长速率现象,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未达到预期水平,虽然有的高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管理工作,但真正能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依旧缺乏,针对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留学生开发新财经课程的工作较为薄弱,对专业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教师国际化水平与财经院校留学生教育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三)留学生专业分散,课程缺乏特色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匹配度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留学生汉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不足以支撑专业学习,而“插班式”专业教学增加了其掌握新知识的难度。新财经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专业发展与留学生教育的协调共进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来华留学生教育依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应切实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探索新型国际经贸合作模式。留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既是财经专业“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更是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3]。重构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的目的是更加系统地对来华留学人员进行全面培养,创新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具体构建原则如下[4]: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课程规划、教学方式、日常管理等都需经过多次实践、分析后确定,基于专业特点,构建适合于新财经学科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体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

(二)综合性原则

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必须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角度考虑,以提高来华留学生素质,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三)国际化原则

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的突出特点为国际化。其要求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国际化新财经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国际化因素,包括培养方案全能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专业课程现代化等。

(四)个性化原则

来华留学生培养应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基础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强课程体系的弹性化设置,在普适性原则上做好个性化准备,将统一的培养标准转化为多样化、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等要素。

(一)整合课程资源,完善“文技并修”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提出的“高等学校应当安排充足、适用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类课程,满足来华留学生修课需求”要求,各高校应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实用汉语、中华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积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双语教学,结合留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双语教材,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留学生的文化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特点等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障留学生专业学习的持续动力和质量。鉴于新财经专业的独特性,应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新科技、新经济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小班化教学、研讨式学习,推动校企合作教学建设,实施阶段性课业评价等,打造“文化+专业”教学特色,提升课程挑战力和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立协同机制,实施“润物于细”的学生管理

为应对留学生语言学习、实践训练等发展需要,高校大多为以国际教育学院为归口,统筹安排留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二级学院协同管理。该协同管理机制既保留各部门主动权又发挥其能动性,确保留学生顺利在华学习和生活。在日常管理事务中,应注重管理人员与留学生的有效沟通,留学生教育的本质即多元文化交流,高校应针对不同生源国特点及需要采取个性化沟通方式,全面了解其学习和生活动态;以文化、体育、艺术和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丰富留学生课余生活,加强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创设多样平台,创新“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对沿线国家财经类人才和科研成果本地化有实际需求,这也凸显了新财经类国际化人才的重大意义。传统形式的留学生培养模式较单一,专业学历生采取“1+3”培养模式,即一年汉语学习,三年专业学习,在实习阶段所找实习单位考核标准受地域及文化等影响不能统一,故很难达到预期实习效果[5]。根据新财经对留学生培养的多层次要求,应创新传统模式,例如将导师制引入留学生教育中,实行留学生导师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为创新教育注入活力。新财经领域正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留学生可根据本国及别国经济发展概况、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政策、理念和方向,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及现存社会问题进行科研创新,以较好地把握新兴浪潮中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参与高校留学生培养能够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实践教育,提升其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综合素养。

(四)明确发展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质量评估体系

留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考试成绩,要全方位地考察教学成果,注重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学业评价机制,注重全过程、全方位的考评机制建设;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双轨并行,高度重视留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的参与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6]。政府及高校应制定完整的“语言+专业+文化”考核标准,对留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多方评估,牢固树立质量观,切实把人才培养成效作为检验培养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习平台,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学习所得,更加客观地评估培养质量;创新考核方法,进行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达到通过科技创新转化科研成果等目的。

猜你喜欢

财经留学生体系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财经日历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财经阅读时代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