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优化探究
2021-11-22彭学芳营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彭学芳 营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引言
政府会计制度是针对政府相关部门财务收支相关的数量、性质、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的程序和方法,是政府财务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的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是基于收付实现制原则,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政府的政治职能也处于不断转型阶段,因此,传统的政府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政府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促使我国财政和税收制度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
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是我国政府部门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梳理,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为政府会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政府会计制度在我国各政府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时间还不长,现阶段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运用上还处于不断摸索的时期,因此本文在进行大量调研分析后,对事业单位应用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有效性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优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政府会计制度变革的影响
(一)全面反映财务信息
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着资产信息反映不全面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政府资产分类粗糙。在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下,政府事业单位中的文化资产、保障住房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都没有进行单独列示,导致无法获取相关资产的详细信息。二是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没有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有在发生固定资产的收购和报废时才能体现出资产的折旧,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资产账面价值出现虚增。三是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难以反映事业单位的潜在负债,近些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存在着诸多利息支出增长、基金支出缺口等问题,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传统政府会计制度在资产信息上的反映不足,导致了政府部门难以获取全面的、可靠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基于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财务知情权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资产信息的披露和完善,更加全面反映政府部门的资产和复杂信息。
(二)推进绩效考核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保障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公开透明的政府需要加强应有的监督评价,政府事业单位的监督评价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因此,绩效考核是基于公开透明的要求对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管理办法,能够激励政府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财务会计信息是社会公众关注的关键性指标,而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下,没有对各项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费用进行明细科目设置,而是粗略归纳核算为支出,导致我国政府事业单位的支出划分不明确,难以对事业单位的真实支出和费用进行全面的反映,也无法满足公开披露的要求。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重构了会计核算模式,将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有力地加强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
(三)规范预算管理
在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下,整个政府事业单位体系的会计核算口径存在极为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各个事业单位体系之间的会计核算十分独立、分散,难以对相关部门之间的财务会计核算信息进行横向比较,以致无法对不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对比,导致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的预算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政府会计制度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例如权责发生制的总额财务报告制度,对政府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有效地规范了预算管理,实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信息的可比性。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对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形成了较大的工作挑战。首先,对于政府会计制度政策的学习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其次,有关固定资产的明细科目、应收款项的明细科目数量大量增加,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人员不仅要考虑资金是基本资金还是项目资金,还要考虑资金的来源范围和渠道,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但是从大量的调研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着老龄化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足,导致了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滞后,另外,老龄化还会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难以改变过去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无法适应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难以应对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复杂性。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缺乏健全的会计制度。很多事业单位都过于依赖财务部门颁发的会计制度,而没有结合自身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特定的会计核算标准,对于日常工作中原始凭证的获取、填写等没有形成规范,导致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原始凭证缺失和填写凭证不标准等情况,不同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于会计制度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口径,而导致大量存在歧义的依据。二是没有形成财务报告编制的规范。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报告的记录、制度上建设不完善,会计工作存在随意性,很多不兼容的会计岗位没有分离,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没有良好的实施环境,难以发挥出其有效性。
(三)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对于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设置十分严格,这一设置可以保障管理的规范性,但是也带来了信息传递和共享之间的困难,尤其是各个部门之间财务信息的共享。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率,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还亟需提升。很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系统水平较为低下,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财务信息上传和下载功能,一些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更新升级不及时,这些问题都带来了财务信息传递的滞后和延迟。另外,虽然建设了财务信息化系统,但是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地掌握和了解该系统,导致财务信息办理的信息化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一是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优化。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要重视财务管理在整个单位的战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核算关系到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和披露,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需求。事业单位要注重专业性财务人员的招聘,加强财务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实施财务人员轮岗制度,避免财务人员的老龄化和僵化,及时更新补充财务部门的人才。二是要加强财务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新的政度会计制度,各事业单位要组织集中、专业培训,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专业的学习、讲解,并且针对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及时反馈和交流。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确保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各事业单位必须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各政府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结合并参考其他优秀的事业单位,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管理内容和特点。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各事业单位要重点关注主要会计政策、会计凭证和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以及有关财务报告、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另外,各事业单位要着重收入和支出由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变的调整匹配,明确政府会计制度下实施的“双核算”和“双报告”的管理目标。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保证每一笔资产、负债信息能够明确列示和公开,给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做出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
(三)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优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是优化和升级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在政府会计制度下,有关的财务会计科目得到了完善和细化,因此相关的财务信息系统必须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调整相关会计核算模块的设置,适应双重核算的系统,实施经济核算与预算管理并行。二是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纳入财务会计凭证模板,实现财务凭证生成的自动化,从而大大地降低财务人员处理这种重复性工作的时间,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中去。三是要实施统一的数据核算口径。由于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于双核算模式的要求,新的财务信息系统需要同时管理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和预算会计数据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强大的财务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多模式下财务数据的核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