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素养构建与培育策略

2021-11-22田文林王可垒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康养武术培育

田文林,王可垒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21世纪,国际教育界开始对话题“培育什么样的人”进行热议,许多国家已经将人才的培养终极目标确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且大部分国家将完成终极目标的培养方案对焦于“核心素养”上。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发展与建设教育事业的关键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转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担负着育人、育体的重大历史使命与价值。挖掘并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素养必定会带动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其能够让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素养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认真研读,并对一定数量的教育的现实背景和构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素养定义为武德素养、武技素养和康养素养3类。其中,武德素养体现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育人价值和培育目标,其对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方针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且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核心素养相比存在本质区别,武德素养的设定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道德规范,还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武技素养更加重视对“打练结合”的武术运动实践,学生只有在对武术运动技能全面掌握,才能保证终身教育与健康落在实处;康养素养则是对中国传统生命教育的体现,其用中国对生命独特的认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与养生习惯。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2.1 武德素养的培育策略

2.1.1 武术兴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授课时,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学科情感和兴趣。在现代运动技能分类中,武术运动属于“锁闭式”的运动技能,它的动作具有周期性,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遵循时序特征,因此不会在外界的刺激下做出相应的改变,它与“开放式”运动的动作技能相比比较单一。这些技术特征也导致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单一,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只能跟学教师的武术动作,并在跟学结束后反复练习,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武术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较低。因此,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最需要的就是让教学的“开放性”提升,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一方面,要开放武术教学的内容,如在对武术套路中的反侧动作练习时,可以由普遍的由左向右练习改为由右向左练习,学生在这种“反向思维”的练习中会消灭重复动作练习所带来的枯燥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在现代武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中的“拆招”“喂招”等训练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将已学的武术技术活学活用起来,还能获得较高的武术兴趣。

2.1.2 武术品行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品行是其精神内核,教师可以从以下2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培育。一是在武术训练中让学生获得武术品行。“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想要练就武术就需要付出汗水与加倍的努力,而正是在这样高要求和标准下训练,才让学生具备自强不息、永不放弃、苦中作乐的精神。不仅如此,学生在完成武术套路中的对练项目以及学习散打技能时,都需要进行配对演练,这种多人配对练习的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历史与文化获得武术品行。在《中华元典》中就包含与武德有关的解读,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儒家“以修身为本”的思想中理解武德的含义,“修身”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它与外在的礼、法相约束,更重视个体对“德”中仁、义、礼、智、信等的主动内在的认同,在儒家修身思想的影响下,“武林”中形成了“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样的道德规范共识。

2.2 武技素养的培育策略

2.2.1 武术运动能力在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教学中,始终存在以武术套路作为始终,不讲授技击方法与攻防含义,把本应该将单练与对练二者结合进行双修的训练形式变为只进行单练训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只单纯地对招式外形产生了记忆,而没有掌握招式内在的理法,不懂得活学活用。站在终身体育的层面上看,这种培育方式是残缺的,虽然提升了学生“练”的能力,但学生却不具备“用”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毕业后从事武术教学的学生来说,其只对武术中套路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武术的“教”与“用”。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在培育学生武术运动能力方面,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坚持以“学以致用”“打练并进”的训练理念教导学生,同时也要对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内涵、运动规律、拳架组成、攻击原则、技术要求等引起重视,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综上所述,只有在纵深式、全景式的模式下培育学生武术运动能力才是最有效的。

2.2.2 武术运动习惯养成一个体育项目的运动习惯需要从心理和行为2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站在心理学角度上,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具有阶段性的,一般都会经历以下5个过程:吸引、形成活动意向、产生锻炼欲望、确定锻炼动机、形成锻炼习惯。因此,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基础和关键就是对武术产生认同心理,换言之,在学生养成习惯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需要让学生懂得参与武术运动能为身体锻炼所带来的价值以及产生的效果,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武术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并让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些举措都能为学生形成习武动机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形成一个较新的理念通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行为心理学中也存在“21天效应”的说法,然而高校并不天天都有武术课,如果只是依靠每周固定的一二节的武术课程,那么学生很难养成武术运动的习惯。因此,教师授课时除了要结合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兴趣外,还需要借助高校社团等力量,让学生不止是在课堂上参与武术运动,且在脱离学校课堂的教育后,依旧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武术运动,使武术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2.3 康养素养的培育策略

2.3.1 康养知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身上也担负着延续中华文化、培养中国人的重任,因此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康养知识进行传授时,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要为学生传递中国文化。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国身体”,只有学生建立起中国特色身体观,其才会对中国传统的体育与运动疗法有所了解,才会明白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之间的差异,进而让自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认知以及文化自觉得以实现。所谓“中国身体”,就是指在认知自己的身体时处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语境下。例如,站在“气”的思想来看,人的身体就是“气化的身体”,中国话语中的“气”构成了身体,而身体中所存在的元气是否通畅就能够决定身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然后,要让学生对基于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国传统医学所产生出来的中国健身知识和方法有所掌握。例如,要让学生懂得中国传统导引术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六字诀的历史渊源以及创编原理,并知晓所练习的其中的单式能够治疗哪些疾病以及对应的疗效是什么等等。

2.3.2 康养行为最直接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具有康养行为。一方面,引导学生具备康养行为脱离不了教师的“传”。在武术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一些与套路、散打相关的教学内容,康养行为由于不是主要教学内容而常被忽略。因此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将康养行为渗透进去,就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对康养行为“传”的时机、顺序、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并在设计环节时充分做好准备。例如,在易筋经教学中,除了为学生讲解套路动作以为,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动作与呼吸之间的配合关系,将呼吸对于身体的重要性渗透进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外,还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康养行为,将行与知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很多学生家中的老人备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家中老人不同的疾病症状,利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康养知识帮助老年人摆脱疾病、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康养实践方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核心素养不只是简单地将武术技能与健康素质进行叠加,其是将武德素养、武技素养和康养素养3大整体包含在内的。从这3大整体出发对学生进行“德、技、养”方面的培育对构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素养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总之,构建并培育武术与民族专业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养成武术运动习惯和提升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还有利于革新高校武术教育的理念与启发学校武术教育的行动导向。

猜你喜欢

康养武术培育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