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儿童自然体育发展路径探究
2022-01-11袁圣敏齐亢亢
袁圣敏,吴 键,齐亢亢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激发人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态文明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中,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电子产品使用的低龄化造成了儿童与自然的天然疏离。缺少自然活动体验的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将受到严峻挑战,容易让儿童形成胆小、懦弱、孤僻、暴躁、自私的性格。除此之外,儿童注意力缺失、感统失调、抑郁症等疾病相伴而生。
1 儿童自然体育的缘起
人类的发展源于自然,儿童作为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自由、舒适地成长、发展成为自然体育不断发展的追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描绘的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本能的教育。自然教育要培养的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仁能爱的人。在自然教育中体育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儿童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锻炼其体格,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这一时期应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树立一生幸福的基础。但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把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二者强行对立,不利于二者的协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源泉,以天地为课堂,把大自然作为“思想和语言的源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他在帕弗雷什中学进行教育实践的时期,经常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不仅学习各类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身体智能”提倡儿童青少年对于自身运动能力发展的探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第8种智能“自然智能”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图1为“多元智能”示意图。
图1 多元智能示意图
理查德·洛夫在Last Child in the Woods指出,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问题,并命名了“自然缺失症”。他对如何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修复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儿童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提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园艺之类的传统方式,也包括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钓鱼和野外动物观赏,等等。
陶行知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够独立和创造性地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够去做;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够去看、去观察世界;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够有自由发言的机会;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一要求是陶行知对于儿童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的思考。让儿童回归到大自然之中,接触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向自然发问,与万物为友。儿童只有在广阔的自然中开阔了眼界,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激起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2 儿童自然体育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自然教育最早源于19世纪初的露营教育,目前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除了学校组织的自然体育教育,家长利用假期也会带儿童参与各种形式的自然体育项目。除此之外,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创办“校园栖息地”项目,旨在培养户外学习,具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领袖。
日本主要采用“自然学校+社会+社区”的实践模式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强调儿童通过自然体验进行学习,让儿童能够从小亲近自然,在愉快的自然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自然的教育。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大力开展环境教育,让公众和学校都能充分参与到城市生态的改善中来,城市自然环境和自然教育活动共同支撑起新加坡的自然教育体系,在日常活动中除了开展公众自然教育,管理局也特地面向学校开展自然教育项目,与学校联结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采用“全方位围绕式”的自然教育模式,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自然体验活动的开展。同时,澳大利亚规定每年中小学生都需要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教育中心进行为期2个星期的活动。
瑞典学校鼓励儿童的自然发展。瑞典的全天候户外学校起源于1957年瑞典户外协会为幼儿开发的一个虚拟的森林项目,他们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有帮助的、有趣的学习工具,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儿童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学会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如何与大自然相互尊重。
芬兰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成功源于国家教育生态。芬兰冬季严寒漫长,独特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芬兰的教育有着显著的影响。芬兰的自然教育有融合主流的先进教育理念,整个教育的过程遵循自然之道,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平等、尊重、自由的可贵,通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树立儿童信任他人、自律以及自立的信心。芬兰的自然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自然中巩固所学,解决问题,强化记忆;激活自由性与独立个性,回归天性中建立人与大自然的联结,发展创造力。积累求生常识和技能,提升适应自然和自理、自立的能力,风雨无阻培养坚毅的品质。
3 我国儿童自然体育发展综述
自然体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生态素养。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自然体育教育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以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通过学校组织或民间教育机构开展的户外活动、自然观察等自然教育模式下的研学旅行,使儿童在知识、技能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
2016年,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关于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为了促进森林体验教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通知要求要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作为森林体验的重点,结合对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要求,把森林旅游地建设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自然知识普及和生态道德建设的最生动的课堂。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体育公园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标志着公园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城市森林公园、体育公园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显示出各部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走出室内、走向户外、拥抱自然、培养公民健康生活方式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4 儿童自然体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自然体育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场所,通过有目的、系统的实践性活动方式使儿童走进大自然的各种环境,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体育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儿童生态素养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探索、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能锻炼身体和意志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与自然之间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成为关爱自然、富有创造力、具有责任担当的活泼的人。自然体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其特征主要包括自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征。
4.1 创新思维,开发多种形态自然体育实践模式
当儿童离开课堂,进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其身心会得到放松。因此,自然体育要充分利用到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无限精力与潜能,开发多样态的体力活动。(1)自然探险类: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特点,为儿童提供活动场地和项目挑战,通过设定目标,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发现,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时提升体能和团队合作能力;(2)体能发展类:以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利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地理资源,设置不同难度的体能挑战类项目,让儿童在轻松、自由的自然环境中提升身体素质;(3)劳动教育类:通过提供儿童在劳动中与自然接触和互动的机会,体验和实践不同的劳动项目,在合作中提升社会性,同时增强自我意识并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知识和精神成长。在自然体育活动中,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体验,都需要儿童通过实际的行动亲身经历,在过程中获得收获。
4.2 因地制宜,发挥自然体育育人功能
自然环境在自然体育中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是能吸引儿童参与各项活动并乐在其中的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自然风貌和环境特征,这为开展自然体育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方面,以体育公园为代表的各类场地设施建设。《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内容做出详细规定,围绕现有的湖泊、绿地、山坡等,因地制宜布局体育设施,不破坏公园原有风貌,更多地拓展体育健身设施,方便群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开展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享受美好生活。体育公园中的自然体育场地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除了利用城市公园资源外,还应当建设一批专门的自然体育场地,为自然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的环境,儿童可以在专业的场地中安全地进行自然体育活动。在体育公园的基础上搭配相关的主题活动日和挑战项目,将更加促进自然体育活动的繁荣发展。
4.3 整合力量,创建自然体育协同发展机制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能够助力自然体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向导作用,如我国近期密集出台的体育教育、体育公园建设等政策,为自然体育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二,自然体育行业受到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外先进的自然体验教育理念更具有敏感性,在开展自然体育时拥有更丰富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学校或者家庭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和课程的方式预约自然体育课,如瑞典纳卡自然学校就向当地学校提供自然体验教育的课程,学校带领学生来进行自然体验教育。第三,家长应当成为自然体验活动的重要合作者,应当积极带领儿童参与自然体验亲子活动,和儿童一同体验自然。第四,儿童也能够成为自然体育项目的共建者,借鉴博物馆讲解员的实例,鼓励更多的儿童参与到自然体育项目中来,成为引导员、志愿者,增加儿童参与自然体育的内驱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中的自然行业团体可以通过合作开展自然体验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儿童四位一体的自然体育联动机制,共同助力自然体育的发展。
4.4 创新形式,以游戏竞赛、定期活动带动参与积极性
自然联结(Nature Connectedness)指人体验到的与自然合一的感觉,用以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积极关系,通常而言,人的自然经验越丰富、自然联结感越强。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下,儿童的身体可以得到足够的舒展,在自然中自由地奔跑、玩耍和游戏都会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但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为基础和前提,而且需要心灵和精神的健康发展为依托,二者都不能被忽视。自然体验教育作为连接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媒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室外的教育和身体上的锻炼,在基于室外这种户外场所的基础上,还要在儿童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的、深入的关联,从身体上的感官接触到心灵和情感上的感悟与内化,使儿童生出一种与自然同在的认同,也获得对自然价值的道德认同和自然生命的敬畏。同时,儿童在关怀自然界中的生命时和在观察自然生命生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真实反馈和变化,意识到大自然同人类自身一样有着求生存的权利,从而自觉地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尊重大自然中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利,选择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5 结语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大自然的支持与贡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性时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把体育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共同融入育人全过程,就是教育对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希望有更多的儿童能加入自然体育的项目中来,通过自然体育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