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小时”到“2小时”:新时代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再审视

2022-01-11刘凤月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锻炼课外

刘凤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上海 201802)

我国已明确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这也标志着我国体育迈入以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为目标的新时代,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也成为体育强国战略任务之一,新时代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也有了新要求、新理念。从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提出“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到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指出,中小学生每天要有“2小时”的体育锻炼。从“1小时”到“2小时”活动时间的转变,足以看出新时代对青少年体育活动有了新要求,课外体育锻炼已经成为“2小时”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1 “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缘起与内涵

1990年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 ”已作了相关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内容,《条例》颁布初期“每天锻炼1小时”一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直到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央7号文件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除了基层学校的支持,还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需要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地、本校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2011年7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更是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上海市作为全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领头羊,于1998年开始启动第二期课程改革,体育学科先后完成了《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和《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启动二期课改后,从2007年起体育学科就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要求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基本保证了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全市中小学校得到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在保持体育课程理念及目标多元化的同时更加应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中央7号文件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所要求的“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实施以来,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学校体育多方面得到改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上海市依托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社会资源,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重视程度较高,且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此外,基于对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实证调查显示,“每天锻炼1小时”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上海市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没有得到时间上的保证。而对上海市部分小学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活动时间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但活动质量不高,中等以上的活动强度时间较少。针对上海市高校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调查发现,上海普通高校大学生主要以参与中、高强度的课外体育活动为主,享受乐趣、保持身体健康是主要锻炼动机,时间上的障碍是制约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最重要因素。对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呈现出校内外不平衡的一种状态,校内体育课的活动时间能够保证,但在体育课外以及校外的锻炼时间及强度不能够得到充分保证,这是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

2 “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提出

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教育部目前正在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时间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要有2小时的体育锻炼。具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参加1小时室外活动,即每天2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第一个“1小时”多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活动,第二个“1小时”多存在于校外场所,因此学生在课后的体育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大。充分地利用课余体育进行锻炼,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新手段也是重要途径。

从“2小时”的提出足以看出学校体育即将步入一个新时代。此前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存在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不足,近些年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确实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还与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在学校体育能够得到基础保障的同时,学校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时间,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值得思考。新时代对学校体育内涵的理解不仅仅只是以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是其中心点。以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校运会等为辅助手段,为课外体育锻炼这一中心服务。我国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我国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功能定位是为了满足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使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奠定良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诉求的主体。

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不应只局限于学校。1998年,沈建华教授鉴于当时学校体育的现状,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体育理念,并指出一体化体育发展,就是在上海城市发展到特定的条件下提出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有了进一步要求后,现阶段的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更加应该从一体化的角度去看待。

3 上海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现状

3.1 学校体育持续“引进来”社会体育资源

学校在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上起到了基础的保障作用,青少年在校内可以进行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最常见的是课间操和活动课程。随着上海市青少年健康促进工程的实施,学校整合各类资源,以“引进来”的理念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了体育系统部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园体育联盟等校外资源的功能,为青少年的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平台和机会。

上海市学校体育在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上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开设体育社团、推进校园三大球联盟建设。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建设性课外体育活动中心30个,实现全市100%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并在全市范围内建设500个示范体育社团。学校在加强和社区进行合作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进行资源的共享,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提供较多的指导、规划和设计,社区体育可以为学校提供环境和活动区域,使青少年形成在校内活动和校外锻炼的联动环境。此外,行政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和特色工作应构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评价的指标。全面地通过指标反映对学校体育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 社会体育资源接轨,带动家庭体育

社区是青少年在校外进行课余锻炼的重要场所,上海市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保障每天至少1小时的活动要求,在全市各个区县开设了爱心暑托班以及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上海站),并为每个社区提供体育课程配送。公益性体育场馆不断开放,家长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机会较多,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有270家校园体育俱乐部,近30家面向青少年公益性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此外,上海市形成了以社区体育课程配送来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新模式。2018年,青少年暑期体育课程配送56个培训班,有1万多人参与,有超过1.2万次的青少年参与了社区体育配送课程。上海市社会体育资源丰富,能够不断地与学校、家庭进行接轨,在持续的资源供给中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为青少年在校外的体育锻炼提供丰富的锻炼平台。

3.3 家庭体育呈现“走出去”的积极性

上海市的家庭体育更多的是以“走出去”的理念与社区、学校所融合,形成学生带动家庭,在家庭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升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调查显示,家庭体育锻炼时间逐渐增长,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大部分家长会留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以陪伴的形式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家庭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参与锻炼的动机,个体在有了积极的动机后,能够变动机为参与行为。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其有锻炼的意识,能够对体育锻炼有较为初步的认识,青少年在有了锻炼意识后,能够主动地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新时代上海市青少年课外锻炼体系逐渐呈现一体化和联动化,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能够相互融合。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社会资源能够较多地融入家庭和学校,学校体育应以主动“引进来”的理念,丰富学校的锻炼内容和体系,家庭体育则更应表现出积极“走出去”的状态,为青少年锻炼时间提供保障,使其可选择的锻炼机会变多。就目前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锻炼资源来说,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是有机会实现的。

4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一体化理念的再构建

针对新时代上海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现状,特将模型进行丰富,依据上海地区资源发展特点,构建了新时代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联动发展的新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联动发展模型

新时代的课外体育锻炼在时空观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课外体育锻炼,它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锻炼体系。要在锻炼时间增长的同时,注意锻炼的强度和负荷,做到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保证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就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达到“每天2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的目标。基于上海市的地区资源特色,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4.1 整合各类资源,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近些年,上海市在促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手段和形式呈现多样性,社会资源丰富,因此在资源的共享上,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更好地融合,逐渐丰富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为其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4.2 加强组织监督,完善健全管理保障体系

在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同时,应加强对组织管理机构的适度监督。上海市校园体育组织以及社会体育组织较多,随着其不断加强与学校体育的相互交流,应逐步规范其组织管理制度,以各区体育局为主要单位进行管理,保障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开展。

4.3 构建评价体系,以学校体育为主要抓手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以学校体育为主要对象,将学校体育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评价体系纳入教育部门、学校的业绩考核指标,发挥科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有效地保障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

猜你喜欢

上海市体育锻炼课外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