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戏剧评议”写作指导 《窦娥冤》为何会有“大团圆”结局?

2021-11-22李晓萍常德市第三中学

十几岁 2021年24期
关键词: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

文/李晓萍(常德市第三中学)

剧本评议(以下简称“剧评”),简单来讲就是写自己如何看待要评论的剧本。

剧评写作不必面面俱到,有感而发是关键。你可以就一个人物、一个片段来写;也可以就语言、手法、结构、冲突等来写。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人生入手,去探寻深藏其中的审美意蕴。

本期我们与常德市第三中学的李晓萍老师一起,学习如何抓住“个性”与“共性”,巧写剧评。

经典一瞥

请阅读《从〈窦娥冤〉看元杂剧的形与神》(节选)一文,初步感受剧评的写作特点。

《窦娥冤》之所以成为元杂剧代表作,不仅是因为其形式,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元杂剧的精神实质。

首先,《窦娥冤》体现了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元杂剧中有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社会剧。关汉卿的多数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窦娥冤》尤其突出。该剧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集中书写了窦娥的反抗和悲剧,是对黑暗势力的血泪控诉。其中,最为精彩的高潮段落是:“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经典的唱段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其次,该剧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点——抒情性。中国戏剧因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又称为戏曲。正如王国维所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以歌舞演故事正是中国戏剧的民族特点。这一点体现在戏剧中,造就了中国戏曲抒情性这一显著特征,元杂剧尤为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征。元代文人创作的杂剧感情强烈、层次丰富、抒情性特征极为明显,某些大段的念白或唱词,将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比如《窦娥冤》中著名的几段唱词:【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煞尾】……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从这些激昂悲怆的唱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创作者内心的激情。由此看出,即使在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著称的《窦娥冤》中,仍然充满了诗化的抒情情怀,而且结尾处窦娥的三桩誓愿赋予了该剧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该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境界——大团圆收煞。结尾是戏剧情节结构的主要要素之一,戏剧的完整性正在于此。元杂剧,尤其是大都杂剧多以大团圆收煞。《窦娥冤》的团圆结局,虽体现了善恶有报的道德准则,却难免有牵强之感,主观色彩浓厚。《窦娥冤》被王国维誉为一个“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大悲剧。通过这部戏剧,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无赖游民横行,欺骗打劫等案件盛行,昏官当道,只认钱财,混淆黑白。该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其结尾,却加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窦娥鬼魂向已经做了肃政廉访使的窦天章托梦、诉冤,最后平反昭雪。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具有幻想性质的浪漫主义结尾,无外乎是要追求大团圆结局。这种外在的团圆式的戏剧结构,隐含着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乐观的审美心理。典型的大团圆式结局有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才子佳人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有阖家团聚、子孙满堂、物阜财茂等。只要我们对古典戏曲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大团圆结局在经典戏曲中比比皆是。

团圆收煞,一方面体现了民族审美理想,同时也体现了受众的需要。我们知道元杂剧是舞台艺术,我们从课本中看到的仅仅是剧本,而元杂剧则是活生生的表演艺术。剧本只是创作的一个方面,只有加上演员的表演,一出元杂剧才算完整。既然是舞台表演,自然要考虑观众的口味与情感接受程度,特别是当时的元杂剧作家与表演者还是靠演出维持生存。如何满足观众的口味,从而提高收入,是元杂剧创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不管剧情有多么曲折,结尾都应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窦娥的滔天冤情最后也终于得以昭雪。

技法初探

抓住“个性”与“共性”

该文开头直接指出了《窦娥冤》之所以成为元杂剧代表作的原因,就在于体现了其精神实质。接着文章从批判精神、抒情性和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围绕中心论题加以阐述。

戏剧包罗万象,足以覆盖社会生活、思想意识的各个角落。戏剧家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社会现实,戏剧自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成为了储藏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怀的宝库。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解读剧本时,除了关注剧本的别样之美,即“个性”的东西,如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形象传神的人物语言、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特定情境的人生世态、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等,还可以关注作品传达出来的共通的内容,即“共性”的东西。

这篇文章,就论述了《窦娥冤》一文体现出的属于元杂剧的“共性”的东西,还特别揭示了在反映元代社会黑暗的主题之下,仍然设计“一条光明的尾巴——平反昭雪”的原因,即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乐观的审美心理。

雅文共赏

名家评议剧作时,可能更多地选择从宏观的面上去整体赏鉴,且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作为中学生,不妨根据情况,将两方面巧妙结合起来,既容易写透,也能写出深意。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粉墨烟尘出本色——《窦娥冤》文学浅评

文/许泽邦(长沙市第一中学高2019 班)

指导老师/周玉龙

他风尘仆仆,踯躅而来,从热闹与冷清的市井之间,从繁华与萧索的勾栏之间,淡妆浓抹,挥笔如流。

中国戏剧在懵懂与噤声中等了他太久。在他之前,戏剧大都作为供统治者欢娱的伎俩,拘束在空洞的躯壳里,被抹上艳俗的妆容,为清高的士人们唾弃。优秀的剧本创作寥寥可数。

直到关汉卿,带着对封建社会的愤懑、对下层群众的无限同情和自身命运的自悲自悯而来,挥动如椽巨笔,以生活的烟火本色填写了戏剧的灵魂。

《窦娥冤》在无可比拟的戏剧冲突中,将个人的冤情及其折射出的社会冷漠、凄凉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沉浸在跌宕的剧情中,被扑面而来的悲情所打动,我们会发现,关汉卿精巧的艺术设计和文字魅力,正来自于那寻常巷陌的生活气息。

通过性格化、口语化、戏剧化的对白,关汉卿将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的性格特点勾勒得淋漓尽致。窦天章卖女时与蔡婆婆嘱咐语:“婆婆,端云孩儿该打时,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儿口乐,我也是出于无奈。”这些对白刻画了旧时代文人在窘境中的复杂心理。为了应举之费而卖女,卖女时又切切叮嘱,这既可悲可斥又可怜可悯。赛卢医欠蔡婆婆银子,被催逼不过,便顿生恶念:“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到底是什么主意?不过是行凶杀人而已。张驴儿父子借机欲占蔡婆婆和窦娥时,“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罢”,嘴脸无耻无赖;“我救了你老性命死里重生,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待”,下流不轨。而窦娥讥讽婆婆的唱词,又包括了戏曲中无处不在的娱乐化元素,如“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既展示了窦娥忠贞不渝的操守,又通过元曲娱乐化、性格化的艺术特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样的人物对白,不拘泥于案头文学的格式,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艺人的粉墨色彩,顿生妙趣。

民间流传的诗歌、词话、俗语,也被关汉卿巧妙拈入剧中。定场诗“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点明了蔡婆婆老实安分的一面。这与她放高利贷、好利图财的一面,构成了多面立体的人物形象。赛卢医出场时,“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四句诗辛辣地讽刺了他行医昏庸,也为他欲勒杀蔡婆婆、卖毒药给张驴儿作了铺垫。另外,在表现窦娥温儒本分、惹人怜爱的形象时,诗词也运用得格外出彩。在节操未受到威胁时,窦娥实在是一个柔弱多情的弱女子,唱的几支曲子,可算摹写孀居女子愁苦忧思、缠绵缱绻的绝妙好词。如《点绛唇》中“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再有《混江龙》中“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圝月色挂妆楼”,这几句以乐景写哀情,是传统惯用的手法,而以口语出之,愈觉动人。《油葫芦》则追述自己伶仃孤苦的身世,自伤自怜,教人黯然泪下。关汉卿是语言大师,他将民间话语信手拈来,让戏剧更活生了几分姿采。

鲜明戏剧化,充满表现力的想象手法和神话色彩,更犹为切合群众的内心需求。①窦娥临刑时,全剧达到情节的高潮,冤情的洪水涌满世俗的堤坝。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些本绝无可能之事,在情节冲突的推动下显得深合情义。关汉卿巧妙串联民间的传说,呼应了百姓在生活中郁积的精神寄托与渴求。结局以窦天章一举及第,为窦娥洗刷冤屈、报仇雪恨为终。这看似俗套,却大快人心,更留下绵长的余味——窦娥的冤魂未散,以神化的情节满足了观众对正义和法理的诉求。窦天章卖女注定了窦娥的悲剧,又平反了女儿的冤情,这样讽刺的世态命运也深刻批判了旧社会的根系下,每个普通人命运的疾苦和辛酸。可在真正的现实中,像窦娥这般的冤情又怎得公正?震撼人心的神话色彩,能与普通群众无尽的愤慨和无奈产生共鸣。

王国维评价《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关汉卿的笔下,不是舞文弄墨的案头佳话,而是深入细微的生活烟尘中的真戏曲。他那俏皮诙谐、佯狂玩世的语言里,是世间的烟火味,是与民众共悲欢的细腻和深微。他的戏剧以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为本色,洞穿时空依旧打动人心。

点评:这篇文章抓住的是关汉卿在《窦娥冤》中体现出的“烟火气”,即贴近生活的一面,从语言、内容、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了《窦娥冤》的本色之美。

第三个分论点(①处),作者虽没有直接点出“民族审美心理”一词,却敏锐地发现了《窦娥冤》中除了关汉卿作品的“个性”之外,还体现了某种“共性”,即观众对于正义与法理不变的追求。

技法总结

不论是写“共性”的恢弘之作,还是谈“个性”的雅致小文,评议者都要善于在剧本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感悟作家和作品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出的独特解释、探索出的深邃境界。这就需要我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兴趣点、疑问点认真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筛选出典型的材料作为支撑。

具体在写作上,通过对以上两篇有关《窦娥冤》剧评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基本范式。

题目: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剧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评议题目,能够传达出作者想要在剧评中表达的关键信息。而这个信息就可以是你的切入点,如《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忧民意识》,看到题目就能够对作者的评议方向一目了然,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开端:可以概括地介绍剧本的情节或开门见山地展示所要评议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阐述选择剧评方向或产生观点的原因。

中间:这部分是剧评的核心内容,可以当成一篇议论文来写,注意叙议结合,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研讨方向拟出对应的分论点,摆出相应的论据,层层推演。

结尾:根据需要,对剧评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总之,你对所要评议的剧本,有足够的认识,有独特的视角,有鲜明的看法,才能道出人所未知的观点。同时,积累一定的戏剧知识,会使你的评议更加精准且言之有物。另外,还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歌赋和典故,使文章看起来文采斐然,增加剧评的厚重感。

猜你喜欢

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戏词救命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