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中关于“唯论文”的辨析
2021-11-22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万惠
文/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万惠
专业职称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组织评价、激励人才的主要遴选和考评重要手段,对引领专业人才发展趋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职称评审标准中的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职称的职称评审“四唯”标准日趋严重,催生和造就了这一现象产业的欣欣向荣。尤其是唯论文的影响最大,当评价人才、成果、科研、奖励等等都离不开论文时,国内的、国外的、核心的、SCI的等等,处处都围着论文,层层升级,大有一统天下英才之势。突然间,“唯论”之争阴云密布,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存废之辩“山雨欲来风满楼”。其中论文又首当其冲,有种“苦论文之久矣”之势,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论文其中的学术性并没有变化,论文的学术质量逐年提高其趋势没有变,改变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和考评方式以及方法。作者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现现有各类职称评审评价标准单一、方式过于雷同,对不同类型优秀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存在一定的管理弊端,该文拟对此类论文存废利弊关系加以深入讨论,就论文存废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论文的地位及作用
现有职称评审中,以论文、学历、职级、奖项作为评价体系中主要的四重核查评价要素,此类人才激励政策,多年来成功选拔出不少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学术论文主要指的是有关科学技术研究和描述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论文记述或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学术课题研究、理论研究在科学实验性、理论性或者可观测性上发现具有新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科学研究理论方式和丰富科学知识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记录,是根据某种现有科学原理将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些新进展的方法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或进行学术讨论新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重要学术研究,突出成就。按主要研究学科,可以将各类学术论文大类分为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政治社会经济科学论文。按主要研究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大类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学术论文和实际应用研究学术论文。按论文写作研究目的,可将各类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学术论文和应试性学术论文。大多数高级职称评审都有论文要求,如某些院校要求“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本专业学术论著6篇(部)以上,其中至少有3篇(部)为A层次以上”“在SCI/EI/CSSIC等期刊收录的教研科研论文不少于3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篇”等等。2018年国内共计每年发表学术论文41.82万篇,已连续10年多次位居论文世界第二,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量”的基础。而论文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体现在:一是促进知识的传播、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与科技发展。二是通过论文查阅学习,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三是可以增强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传承,尤其对于应用范围较少的方法、技术,通过详尽的论文形式可以避免一些方法、技术的失传。
二、职称评审中论文的前世今生
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把开展党的科学工作的着重点全部放到科学化和技术革命问题上去,恢复科学技术职称,建立资格考核制度,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建设责任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将职称与工资等级对应起来,不同职称等级待遇有别,但差距不大。1986年起,职称作为与行政管理职务并行的一种职务新体系,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薪资水平相对应。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主要是论文,由高校开始逐步向全国展开,并有了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采用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职称评审。对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以论文优劣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建立,推动了人才选拔的趋向性,几十年引领我国以职称为人才选拔手段及用人机制的成熟与发展。
2017年1月两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意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2018年7月,国家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强调绩效导向,克服“四唯”倾向。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始重点清理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工作中涉及“四唯”的做法。这些“唯论”在一个时期确实发挥了某种效果,但由于长期不能因势利导,转变导向,职称评审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出现唯论文追求、不重视本职工作的怪圈,进而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高级人才整体评价规定的新矛盾、新问题。
三、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辨析
破除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并非要完全拒绝“写论文”,而是要更加讲究论文的学术质量,注重研究论文的原创性和对经济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如何保证学术论文质量呢?国外高校的一些做法或许能提供借鉴,如:在需要考查科研能力时,要求在申请材料中提供详细的学术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相关记录,而且更多地强调论文质量,即是否通过学术同行间的评议,减少申请人通过“人情分”方式晋级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对发表论文没有一定数量上的严格要求,可以使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质量论文的实验、总结、写作等。此外,要健全长效机制,必须落实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就是破除“唯论文”,而不是职称评审中不要论文。在聘期考核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社会服务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具体要求,不再对论文等有明确量的要求。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以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评价导向,对工作业绩和重要学术科研成果突出,特别是在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在基础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取得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以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作出特殊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突破其专业技术职称任职年限、学历要求等资历条件限制,通过标志性技术成果等通道申报职称,鼓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论文的作用主要是培养我国科技人员基本学术研究能力,体现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由于技术职称对科技人员的影响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中又对论文过度推崇,导致论文对职称晋升的推动作用大大掩盖了论文本身对于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学术研究能力的本质属性,客观上导致职称评审过程中唯论文论的形成。中国成为全球科学技术论文大国的同时,也陆续出现了不少学术论文造假的事件,不少人因此对学术论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学术论文造假固然是一种不齿行为,但也不能因为发现部分学术论文造假就视全部学术论文为学术垃圾而予以排斥。职称评审中过度使用论文的唯论文做法,必须重视并正确解决,但也不能矫枉过正。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均同职称密切相关,高职称人才在不同的部门比职称较低者更加受到器重。在实际职称评审、聘任中大多“一评定终身”。职称评审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以致实际职称评审中各种请托找关系、打招呼、走后门等情况频频出现。以论文质量为衡量标准,可以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内部的各种权力寻租、外部干预、腐败违规等行为。随着论文为衡量标准的实施,发现以科研论文为衡量标准难以调动一些非科研型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也没有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才自身的特点。
过度强调科研学术论文作用的“唯论文”做法和过于强调科研成果或其他事项的做法,都可能有局限和偏颇。明确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要把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科技服务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重要衡量评价指标,这是一个时期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政策导向。重视效益研究而淡化基础研究,重视自然科学而淡化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不可取的。要建立行业、部门、领域不同标准和政策导向,不能随着社会舆论而改变初衷,因噎废食,盲目跟风。应当将论文纳入评价体系重要位置,成为综合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有效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