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实践研究

2021-11-22

名师在线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与代数代数课题组

胡 娴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江苏苏州 215123)

引 言

课题“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内容领域的比较研究”对中、新两国课程总体目标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从素材选取、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比较了两国数学教材的设置情况,剖析了两国教材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种种构思和精妙设计,以期吸收一些好的国外教材编写理念及教材设计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本文对学生和教师基于课题研究获得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收获

(一)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积淀

在对中、新两种教材“数与代数”内容领域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教师从更加丰富的视角来看国内的教材,更加精准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在课题研究中的所见所得,以更广泛的知识跨度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如在连加、连减中学会用巧算的方式来解答;学会了利用数学模型,即用数据链来分析一些数之间的规律,用不同方法分析出从几到几一共有多少个数,用数序来推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结果,及时通过验算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学会了用新的减法竖式来计算减法、新的加法竖式来计算加法;还学会了解决中国教材中没有的差倍、和倍、和差应用题等,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积淀[1]。

(二)与时俱进,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对中、新两种教材“数与代数”内容领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能吸收别国教材中与时俱进、扎根于生活的数学题的精髓。这样也能让我们的学生与时俱进,深刻体会数学在祖国建设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让学生去收集苏州到北京、上海、南京、无锡、青岛、厦门等城市的距离,计算一下从苏州坐高铁多久能到达这些城市,并制作旅游线路图,体会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

(三)恋上用数学模型去研究问题

课题组成员积极运用在两国教材比较研究中的发现,在课堂上广泛使用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思考。渐渐地,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并更多地依靠它去探索发现并建构知识。比如,学生会用线段图去解决“数与代数”领域的很多应用题,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部分和整体”的应用题、“借走和增加”的应用题;还能用线段图解决中国教材中没有的和倍、差倍、和差应用题等,做到真正地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头脑风暴,如利用数序模型推算出最初值;在计算加减法时,无论是小的两位数还是大的三位数、四位数加减法,学生都会使用方块模型和数位顺序表模型来画图和计算。

(四)迷上创设问题

课题组成员会积极运用在两国教材比较研究中的发现,在上课时提供一些小物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看图说话,或者针对一个生活场景来创编问题。比如,结合“40 以内加减法”的知识来编一道应用题,有的学生就编出了:教室里有36 名学生,其中长头发的学生有21 名,问短头发的学生有多少名?这个问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分类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思考、数学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完“100 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编故事:小明、贝壳、小华、多少、比什么多、收集;小红、卡片、小军、多少、比什么少、制作。虽然是只字片语,学生可以即兴利用这些素材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设置一个数学问题。其实,学生在表达问题的同时,也在发散思维,可以更有效地找到准确的解题思路。

(五)让实验启迪智慧

新加坡教材和中国教材都很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新加坡教材探索的开放度和目标指向更高。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课时,中国教材内容是让学生把6 个桃子分一分,然后出示每堆分得一样多,这就叫作平均分;新加坡教材是让学生把20 个纽扣分一分,看能不能分入4 个盘子,让每盘一样多,再把20 个纽扣分一分,能不能分入3 个盘子,每盘一样多吗?并让学生着重体会“平均分”的概念,为有余数除法打基础。如果说学生进行了中国教材中的实验,知道了平均分,那么探索完新加坡教材中的实验,学生不仅知道了平均分,还会明晰什么叫“有余数”“除不尽”。学生在解决“数与代数”领域的相关问题时,就能带着做实验的思路去动手画一画思路过程。例如,在解决一道思维题:在汽车公园里有一些摩托车和小汽车。一辆小汽车有4 个轮子,一辆摩托车有2 个轮子。这里总共有10 个轮子,那么有多少辆摩托车和小汽车?读题后,学生会积极地运用画图这样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又如,做一道思维风暴题:小红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每天读的一样多,3天后小红看到了第12 页,小红每天读几页?学生会使用图表列举的方法来做实验,以解决此问题。

(六)积极讨论,拓展思维

课题组成员积极运用在两国教材比较研究中的发现,吸纳新加坡教材中讨论与分享环节的精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开放度高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话题。学生在讨论这些话题时表现得很积极,不断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这节课时,学生针对9 和12 的公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倍数和几倍数之间的关系、因数在化简分数时的作用进行积极讨论,不断修正完善对公因数和公倍数的认识。

(七)用智慧的眼光为幸福生活导航

课题组成员积极运用在两国教材比较研究中的发现,吸纳新加坡教材重视探寻数的规律、重视估算和巧算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很多生活情境下,学生是不能马上给出精确结果的,特别是三、四位数的运算,学生可估算出一个近似的结果,为进一步的生活决策做好准备。教师要教学生如何正用、反用乘法分配率、除法分配率、乘法结合律来进行巧算。现在,学生碰到问题时都有了智慧的眼光,先想有没有“巧招”。可见,探寻数之间的规律能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性,这能为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师方面的收获

通过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研究活动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主动研究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准和教材设置情况,积极研究中、新两国教材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优秀做法,吸收了新加坡教材重视模型研究、重视学生实践探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特色,刻苦钻研教学方法,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判断在融合两国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做哪些改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每位课题组成员都成了吸纳中、新两国教材的改革者,锐意进取,在实验中以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吸引学生,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生活中的原型素材去唤醒学生的旧知和潜能,使学生自主选择数学模型去研究、去实验,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者和拓展者,让学生在快乐的研究中获得知识,在不断夯实知识基础、延展知识视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钻研能力、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

结 语

自参加课题研究以来,笔者认为自己收获颇丰,回顾研究之路,既充实又有实效。我们会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借鉴新加坡教材中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服务,从教学实践、评价方式、教师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数与代数代数课题组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3-李-Rinehart代数的结构
四川省非重点贫困县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以夹江县“插花式”精准扶贫为例
以“绿色+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以乐山市为例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一个新发现的优美代数不等式及其若干推论
课题组成员
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参与低段学生“数与代数”中的概念学习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与代数”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