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

2021-11-22苏志亮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35期
关键词:武术精神传统

苏志亮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将武术课程纳入体育课程体系。然而,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却依附于其他运动项目。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武术技术的教学,忽视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会选择跆拳道项目。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

(一)武术文化的传承

武术的起源离不开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武术的发展也反映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武术的传承经历了几千年,在这一时期,武术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因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文化逐步渗透到民族文化观念中成为优良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让中华儿女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术教育主要来自古代六艺中“射和御”两项内容。儒、道、墨等学派思想是武术文化和武术思想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文化初步形成,这种文化的形成促进了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秦朝时期禁止武术的传播,这阻碍了武术的进步与发展。西汉时期,统治思想转变为“重文轻武”儒家思想,这也限制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播。唐朝时期的武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重要渠道。唐朝这一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武术文化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对武术文化及武术的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明代中国武术体系基本形成,武术装备包括刀、棍、剑等。到了清代,民间出现武术流派,当时武术达到了顶峰期。后期随着西方教育模式进入中国,西方体育在国内兴起,导致武术运动进入低迷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传统体育文化重视起来,并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武术课,同时也成为高校必修课程。

(三)武术教学和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关系

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代表,蕴含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精神。武术一招一式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涵,习武者通过武术的学习及练习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效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学习武术需要勤奋和顽强的意志,需要武术学习者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武者英勇对抗列强,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可见,中华文化在武术文化中无处不在,进一步促使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校武术教学和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分析

(一)高校武术教学枯燥乏味

部分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相对简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少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根据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例如,通过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影视武打明星或剧中大侠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得知当代大学生对武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它的进攻和防守上面,体育教师可以多进行实战的学习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国内部分高校对武术的理解比较片面,甚至一些学校领导对武术的理解也局限于太极拳。导致多数高校名义上开设武术课程,实际上却仅限于太极拳的教学。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能完全代表武术运动。单纯把太极拳作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是不够的,这将使武术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如果武术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很难使学生对武术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学习,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也就不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武术精神在教学中不够深入

武术教育应始终树立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高校武术传统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忽视传统武术的核心及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大部分学生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动作所迷惑,无法把握武术精神的精神内核,他们对武术作用的理解仅限于武术比赛以及防身自卫的使用层面上,无法感受到武术文化中传统武术的精神的渗透。因此,武术教育必须坚持以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为武器。

(四)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师资短缺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武术教师的匮乏更为明显。高校体育课程数量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较少,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有限。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够进行太极拳及其他武术项目基本动作的授课,但如果体育教师需要在武术教学中传授更多的传统文化,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备课。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特别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顽强拼搏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师资数量不足容易导致备课不充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五)高校武术教学环境、意识、氛围不足

高校体育场地、设备以及器材等基本能够满足教学使用,但武术教学专用资源相对缺乏,导致武术教学工作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武术意识的缺失是指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内在意义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不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武术的礼仪和美学方面的思想。武术中的家国情怀、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是高校武术教学中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就教学意义而言,武术在精神层面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在传承武术技战术的过程中,体现了正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武术教学环境、意识、氛围不足阻碍了武术教学的效果与发展。

三、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路径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有效结合

首先应对高校武术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应通过调研开设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感受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改革武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后的武术教学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效地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有效结合。

(二)进一步扩展武术教学内容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太极拳,也可以开设长拳、棍术、刀术、剑术、枪术或对练项目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教师应在教案中扩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挑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武术项目,武术教师要根据相关武术项目对学生详细讲解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认清武术理念,注重尚武精神

当代大学生武术基础都较为薄弱,高校体育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竞技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校武术教学,也不利于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高校武术教学应树立传统的、大众化的教学理念,面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武术教学方法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基础招式的教学与练习,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尚武精神的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为了使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可以通过传播武术文化和崇尚勇气的精神,使在校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尚武精神能塑造大学生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思想品质。

(四)加大师资的引进

高校应加大武术师资的引进,提高现有体育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丰富高校师资力量。高校应加大对中华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熟识的老师,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武术老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进行继续教育或培训。武术老师通过培训对武术精神、爱国精神、传统礼仪、思想、审美等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更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进一步提升学生武术意识

高校校领导和武术教师要充分认识武术教学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武术意识的提高。一是,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武术的了解,了解武术教学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礼仪、顽强拼搏、竞争意识和美学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二是,高校武术教师要积极寻找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三是,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武术学习中毅力的重要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可以传承武术,又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武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演变。通过中国武术教学,高校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大学生要了解、理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武术不断发展壮大。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意识到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传统礼仪观念和审美观念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面对武术教学内容不丰富,武术教学环境和氛围不好、武术意识不足,武术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重视丰富武术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武术意识,营造武术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提高武术教学师资的数量等优化武术教学的途径,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武术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拿出精神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