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2021-11-22白雪菲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灌篮 2021年35期
关键词:文旅框架优势

白雪菲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是现阶段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就实际而言,多数地区在推进项目的融合建设过程中,并未掌握对应的合理方案,进而在项目建设以及融合中出现各类型问题。由此可见,积极开展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对于项目的落实以及创新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环境概述

(一)在乡村振兴倡导下推进乡村文旅实施

随着国家发展,文旅行业的显著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国内相关产业关注的核心,也是未来阶段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方向。受此影响,国家相关部门曾针对各地区的文旅发展工作提出了对应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各地区政府应积极支持本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工作,同时制定周期性发展规划建议以及产业融合拓展的创新发展规划,进一步带动落后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开辟新渠道。

(二)基于特色优势的乡村文旅发展环境

因地制宜、集中本地优势是推广文旅发展的法宝之一,乡村文旅的深度拓展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也可在品牌文化建设方面实现拓展,围绕乡村的独有文化优势形成区域性的品牌效应。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逐步落实,政府部门相关部门要求乡镇地区应积极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寻求产业的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产业规模的横向发展。对此,国内学术界针对乡村文旅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改革与优化意见。其中,中南部地区率先发展了强化融合基本理念,围绕乡村所具有的旅游资源,推动文旅的结合,将旅游文化进行捆绑销售,积极增加乡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价值,为区域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而言,该地区在塑造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围绕乡村文旅融合构建产业增长的协同发展模式

要进一步推进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相关部门应建立围绕乡村文旅融合构建产业增长的协同发展模式,践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带动附加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挖掘本地文旅资源优势,借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等切实手段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增长。目前,在中南部地区的旅游大省,在倡导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开始构建围绕乡村文旅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增长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创新渠道,为上下游产业的横向拓展以及垂直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及整体框架搭建

(一)乡村文旅融合的一体化管理发展机制

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是一种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以及进行商业转型的优秀方案。但在部分区域,针对“文旅融合”的具体制定机制与落实方案尚处于理论阶段,缺少对应管理部门的实践论证以及可行性研究。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乡村文旅融合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主导乡村经济复苏的主要渠道,也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角度观察,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可进一步综合现有乡村经济产业,从顶层设计角度为产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对于后续的上下游产业的升级拓展以及产业嵌入式发展制定了基本工作模式以及发展建设思路。由此可见,积极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一体化管理发展机制,对于今后产业升级拓展以及规范经营管理具有较好的协同辅助效果,同时在制度优化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态势,对于整体产业而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环境框架

1.政策框架

乡村旅游是推动建立乡村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渠道,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积极推动乡村文旅建设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则需要从政策环境角度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框架,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系统化、品牌化以及区域化发展。在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基础,从底层政策制度入手,融入顶层设计理念,积极构建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基础的经营、发展政策优势;(2)基于乡村文旅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赋予乡村文旅品牌的地域或区域性多产业协同建设政策,进一步打通跨领域合作障壁,引导区域文旅或地域文旅产业构筑市场竞争优势,从政策角度为多产业合并发展搭建政策框架。(3)在产业垂直领域构建对应的政策框架。地区乡镇政府部门应和县市两级单位进一步研讨产业垂直发展的政策框架搭建意见,针对乡村文旅产业后期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政策框架意见,从而实现产业后期的升级与发展。

2.资源框架

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必须依靠宝贵的文旅资源。在乡村文旅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区域性、独特性的文旅资源,因而在落实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开发工作,即针对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搭建完善的资源框架,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分层利用。在资源框架建设方面,笔者提出如下意见:(1)率先开展资源分层规划以及资源框架高效利用意见研讨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其概况,联合乡镇镇政府以及本地文旅品牌单位开展资源分层利用研究。(2)推进乡村文旅资源框架建设。首先对乡村文旅资源进行系统评级,联合评估单位对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对标国内同类型的乡村文旅优秀项目,做好资源的定位工作。(3)根据分级给予对应的资源。根据乡村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评级,由市级单位或省级文旅单位为乡镇部门提供系统化资源。例如,宣传资源、建设资源、产业升级改革资源等。(4)结合产业的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周期性资源适配评价,切实推动文旅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注入活化剂。

3.创新框架

创新是“文旅融合”的基本发展动力,是区域化乡村文旅的对外标签。在乡村文旅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均尝试引入了地域化以及特色化的乡村文旅内容,意图实现独特乡村文旅品牌的构建。但受创新理念影响,多数地区的文旅资源在单一创新理念下逐渐销声匿迹。因此要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拓展,则需依托完整的创新框架体系。在创新框架建设方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率先开展乡村文旅品牌的上下游产业创新意见收集与论证,探究融合性品牌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由单一优势品牌形成全面优势品牌体系。(2)围绕乡村文旅融合创新优势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应用创新优势开展创新思路整合与协同发展,同时将零散分布的产业创新优势体系化,使其具有协同效应的乡村文旅生态优势。(3)进一步建立乡村文旅创新框架内源性与外拓性工作机制。内部推进产业融合与升级发酵,外部积极寻求产业创新的新领域与新途径,同时不断整理内外融合创新理念的提出与构建。

三、“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一)地域性风格+特色街区

部分地区的文旅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可围绕地域性风格优势进行文旅项目构建,以特色街区吸引游客。例如,屯溪老街是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在自身文旅资源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主体发展优势在于地域风格以及特色街区的完美融合,从而在有限空间条件下,尽可能展示了乡村文旅风格的独特内容。因此,在其他区域的乡村文旅融合方面也须结合实际情况,推进落实地域性风格+特色街区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从而切实实现区域性乡村文旅资源的优势建设,逐步打开本地市场,并积极开展外拓。

(二)传统民俗+精品民宿

部分乡村地区的文旅资源优势在于本地的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气,同时在民建方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与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也在区域乡村文旅资源融合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因此,在推进乡村文旅资源融合过程中,部分地区可结合自身的民俗风气以及特色化的民俗建筑形成乡村文旅资源融合的标签。如:以土寨为典型民俗特征的土家族,其在发展本地乡村文旅资源的过程中,合理利用风格独特的土寨民俗,在区域乡村文旅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在推广乡村文旅资源融合的过程中,本地政府部门应积极考察民俗以及民建优势,合理寻求乡村文旅品牌的核心内容,切实落实文旅资源的融合与深度发展。

(三)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国内部分革命老区在文化历史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而在建设乡村文旅融合方面可围绕红色教育以及研讨基地为核心,进行红色乡村文旅资源建设。如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中共皖南特委机关旧址等。红色乡村文旅资源的融合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符合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本建设环境,同时也满足爱国理念思潮在国内繁荣昌盛所形成的研学需求。在深度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应联合本地教育单位制作体系化的红色教育宣传主题内容,通过文化主题优势,打造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乡村文旅体验。围绕红色教育为基础的乡村文旅资源融合项目,不仅能够使民众在游玩过程中了解红色文化,也可更加融洽地将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文旅资源融合建设工作是推进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切实路径之一,因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当地政府应从政策、资源角度给予对应支持,同时乡镇基层单位应联合文旅资源品牌积极寻求文旅资源融合的创新渠道,以此推动文旅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框架优势
框架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矮的优势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画与话
WTO框架下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