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1-11-22汪国华
⦿汪国华
引言:由于年龄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对于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点,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进,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具有趣味性,教材内容也越来越向直观性转变,这无疑对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是大有益处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采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致使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小学生很难拥有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前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成绩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完全纠正,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压力陡增,从而无法正常地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进行学习。这无疑是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此外,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旧太过于看重教师的课堂地位,甚至于认为学生必须对教师言听计从,导致小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而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1]。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合理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买了一块西瓜,邀请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他想买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小华吃了一块,小芳也吃了一块,小亮吃了两块儿,那么请问小华,小芳和小亮总共吃了西瓜的多少?这个西瓜还剩下多少呢?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且进行解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培养起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不再头疼数学,而是爱上数学,用好数学。
(二)丰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形式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随意创设生活情境,创建生活情境时,一定需要在两个前提下进行。首先,教师一定要事先经行科学研判,要在小学生认知水平范围内创设生活情境,同时改生活情境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并且还要灵活巧妙地蕴含着课本知识。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化、多元化,不能将一个生活情境运用到多个课时的学习当中。如果教师在多个章节的教学当中了套用同一个生活场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学生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再度消散。这是教师教学的大忌,会妨碍小学生对课本中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妨碍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2]。
(三)提高数学教材应用的创造性
随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材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相比于传统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和生活场景构建方面做到动态平衡,必要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应用的创造性。比如,在进行“小数的乘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小朋友买风筝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场景虽然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情况,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物价有所不同,就会给小学生造成一定的认知偏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适当的改编,帮助小学生快速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学好数学这门科目。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小学生迅速培养起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当今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好生活情境教学法的方式,不断丰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形式,提高数学教材应用的创造性,并且定期进行反思和修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