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2021-11-22颜红梅
⦿颜红梅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时期的基础内容,长期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而语文阅读又是小学语文在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受到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高度关注。语文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主要方式,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培育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变成语文教学当中无法跨越的环节。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进行探讨,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创造良好阅读气氛,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借助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气氛,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喜欢上阅读,增强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首先,老师需要就语言、情感与教学气氛上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比如,在讲述《找春天》这篇课文时,首先,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感知大自然,找寻春天的痕迹,老师则在一旁用优美的语句描绘春天的美景,使学生可以从丰富多彩的春景当中感知到春天具有的魅力,进而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次,老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气氛,激励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得学生在实际阅读当中能够感受到乐趣,让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把班里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进行课文后续的补充,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在思考与讨论时感受到课文所具有的魅力。最后,诗歌不只需要学生去阅读,还需要其进行朗读,让学生借助轻缓的语气来感知诗词具有的美。例如,在进行《咏柳》这首诗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取相关的阅读录音,紧接着老师再组织学生来到附近的柳树下,有感情地朗读咏柳这首诗,这样不只可以培育学生具有的朗读情感,还能够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接近课文的气氛中去阅读,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朗读,培育学生良好语感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部分,是由古至今都沿用的教学方式。但是,伴随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老师在进行教学方式探索与创新上逐渐迷失,过分追求某些“花样”,或是不断涌现的新“方法”,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却并不屑一顾。这就造成语文课上阵阵的读书声逐渐减少,使得朗读这个实用且“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受重视。伴随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学中的持续推进,以及人们恢复语文课上朗读愿望得更加迫切,使得朗读得以重新回到老师的视野中。小学时期的低年级,是学生完成汉字学习以及提升认知的初始阶段,学生能够结合汉字具体的发音与朗读,实现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进而强化对于汉字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事实上就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口讲出作者所写的话,学习作者的语言以及遣词造句,了解作者当时的神气和音韵,感知到作者所表达的是思想感情。借助大量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多样化的朗读,理解并掌握课文的语气、节奏以及句式,研究其中所隐藏的情趣与意志,深入感知文章中的用词、造句、排布以及情境。像是在讲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阅读,尤其是利用部分语句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黄山石头到底奇在哪里,经过多次阅读,其对黄山的喜爱之情,也随着语气展现出来。情感阅读不只是感知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主要方式。
三、强化方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老师讲述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本身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过于局限,阅读经历也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不要回学生讲述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阅读方式,但是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逐渐渗入一些阅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期间一步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老师还需要掌握语文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设计相应的思维情境,同时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添加有些阅读练习的环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探究适合当下学生的阅读方式。比如,在讲解《穷人》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寻找课文中可以体现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段落或语句,指引学生展开一些思考:文章中哪里可以体现出主人公的善良?请说出对于重点段落或语句的理解,同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找课文中能够体现主人公善良的语句并进行分析。这样引导阅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与规律,进而提升其的阅读思维水平。
四、结束语
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应该学会的一项重要技能,想要培育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应从激起学生阅读热情开始,这是增强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而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则是增强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一项辅助手段。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老师务必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进而在持续的实践中整理出最合适学生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