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分析研究
2021-11-22李晓云
李晓云
1 前言
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促进身体协调,提高反应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意识的提高。体育运动能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有真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应该强健体魄和培养健康的身心发展,因此,体育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但是,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经过自身努力或者老师指导后仍没有克服困难,对体育运动学习产生紧张、沮丧等不良情绪,最终形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这种不良心理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体育伤害。鉴于此,研究将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发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为大学生体育运动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做贡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访谈法
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真实的发现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和他们做体育活动时出现的问题,询问他们出现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认真做好笔录,仔细分析研究访谈对象以及访谈对话内容。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阅读、整理、分析国内有关 “大学生心理” “体育运动” “心理障碍” 等关键词语的文献资料做出整理分析,仔细阅读他人对于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问题的分析,为本文章研究内容做好基础准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根源
3.1.1 外部的客观条件因素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有可能是大学形成的,也有可能是高中或是中小学,众所周知大学以前各个中小学包括高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导致多数学校压制学生的体育之路甚至禁止做体育活动,比如:调整体育课为文化课,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不开展体育课程。部分地区因为一些体育项目具有危险性而从不开展,例如:单双杠、跳高等。学生从小到大很少接触到体育运动导致现在大学时期对于体育运动产生抵触反感陌生的心态,生成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只把自己看成一个简单的命令,过分控制和控制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地位、忽视、责任、使命感,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认真做好体育教育,确保学生能够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得到教育和锻炼。
3.1.2 自身的主观条件因素
第一,身体健康状况、女生的经期等,当学生的身体情况出现异常,发生运动损伤时必然影响心理情绪的波动,给大学生带来压力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二,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忽视教学内容的表现,很难积极参与运动。第三,由于身体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会有很多不便。女生不像男生,男生运动过后汗水下来像雨滴。她们喜欢听老师的话,但不想亲自练习有难度的动作,消极情绪更明显。女生的经期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其体育运动的进行,给身体行动带来不便,同时造成心理障碍。而在运动疲劳过程中,容易产生肌肉功能障碍、抽筋、感觉迟钝、疲劳等生理疲劳表现,但反映在心理松弛、倦怠、厌恶、紧张、迟钝、烦躁等心理表现。
3.2 大学生体育运动产生心理障碍引发的危害
3.2.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利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随着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体质和体质,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然而,当一个人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挫折,他们的心理障碍随之出现。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学生逐渐从未成年人到成人进行过渡阶段,从原本的不成熟渐渐变得成熟。在这一重要发展过度阶段,学校的体系和教师的约束,将会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行为,逐渐减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使得学生不能全力的发挥自身拥有的潜在能量,导致体育成绩降低,心理不平衡发展,最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2.2 容易引起学生体育运动损伤
体育运动损伤一般是指身体部位受到伤害,出现不利于自身安全的情况。由于学生在进行某项体育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时大脑一片空白,身体运动不自然、不协调,极易导致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再加上部分同学产生了严重的运动心理障碍,在被迫的运动学习中由于极度的自卑感、消极心理会导致学生的技术动作变形进而造成运动伤害的发生。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睡眠或休息不好,身体的协调能力明显下降学生不能以正确的身体状态和正常心理去参加体育运动,这些都是造成体育运动损伤的因素。
3.2.3 影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目标
学生对体育的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出现消极状态,如果这种心理障碍总是伴随着教学过程,会导致体育运动和效率的降低。如果学生有体育心理障碍,往往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甚至直接 “逃课” ,也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敢尝试新的体育运动技术,无法满足教师的期望,导致教师和学生双重压力,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3 解决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策略
3.3.1 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革新体育教学模式
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应适当降低要求,鼓励和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体育活动,树立信心,最终达到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目标。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的自身体质增强,又要掌握体育知识动作技术,这就需要合理的制定体育运动量,合理安排负荷。最好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量的安排,达到因材施教,分人教学,使学生都能够愉快的参与到体育活动项目中来。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3.3.2 学生保持健康运动心理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获得知识,探索最佳未知。因此,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学生自己首先要发现自己的长处,虚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其次,大学生要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不适感要主动讲出来。最后,学生要认清体育运动的意义,抓住体育运动的灵魂之处,体会体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舒适。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生的保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参与体育运动会使大学生有非常愉快的体育运动体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同时也来也有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外部因素等。
2.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危害主要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容易引起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影响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目标。
3.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解决措施:学校方面积极创造舒适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保持健康运动心理。
4.2 建议
1.给教师的建议
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负荷,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用心的保护和帮助他们,改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体育心理的形成。这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及个人做出适当的心理调整,消除体育运动中的心理障碍。
2.给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应保持健康的身心发展,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进步。建议大学生应积极锻炼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方面,应具备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挑战、果敢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为建设体育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