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新运用
2021-11-22田玉立
田玉立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21)
民国时期,中国的乡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乡村学校和乡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却极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先生自从事教育始,便一直将乡村教育放在首位,在多次会议演讲上提出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从乡村教育着手,改造乡村教育,以图改造中国的社会。他的这些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旧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1.转变本本主义教学模式
1926年11月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研究会第二次会议上,陶行知宣读了《我们的信条》,他提出了18条信条,他认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教法学法做法合一等。在这些信条中,对乡村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以及怎样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皆包含其中。特别是他对什么样的教育提出了自己见解: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进行活的教育。
什么是活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是活的,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方式都是活的,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活的教育内容就要求当代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不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也不在乎现今的时代发展和历史发展进程。“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因此,对当今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以往的本本主义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用活的头脑教授活的内容,摆脱书本的桎梏。
2.提升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
陶行知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理论,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内。“本校的办法,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本校全部生活,是‘教学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在他创办的晓庄学院里,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全部课程,教学做合一,与之配备的中心小学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全科教学的素养。陶行知在他的试验学校中,认为“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因此,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教师的活性的培养,教师应该根植于乡村,善于运用周围的素材教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而当今的教师,大多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所教授的知识和所学习的知识都停留在本学科的范围,缺乏全科思维的能力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但是,时代的发展潮流必然是融合式的教育,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面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从广阔的生活和社会中来,因此,对于当今的教师而言,必须要熟悉当今的时代潮流,具备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才能在课本教学中进行扩展和融合,从而才能转变之前本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3.开创灵活的适合教育
陶行知曾经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认为“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要寻求出路,就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对于当今的时代教育而言,灵活的适合教育更是现今要研究的主题,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时代发展、适合学生发展、适合社会发展的呢?这是不同时期都要研究教育主题。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不能一刀切,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他们生活环境和学习能力,并能有效培养人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这就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细致的要求。从小处入手,本地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等都是适合的教育。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今乡村教育的发展上,相反,对当今所有的地区的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对教师培养和教学内容转变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