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11-22孙瑞祥陈焕焕
孙瑞祥 陈焕焕
(1.山东省潍坊安丘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山东 安丘 262100)(2.山东省潍坊安丘市东埠中学 山东 安丘 2621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应的信息操作技术已经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由于中考制度的存在,许多地方的学校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有所忽视,将教学重心放在考试科目上,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价值判断和处理能力。
1.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要比其他教师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来制作一些微课教学视频。微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视频简短,内容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明显的针对性。这极大的弥补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是单向的接受知识这一缺陷。同时在初中阶段,一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两节课相隔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忘记上节课中讲述的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微课不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微课,用以学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上课之前将要讲述的内容以纲要的形式制作成微课,让学生预习,提前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等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上机操作,去实践自己在微课中学习到的知识。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和完善教学,通过这样一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1]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通过分工协作、能力互补、讨论探究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比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泰山版教材中“编辑图像”相关知识时,由于该部分内容较为开放,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结成不同的小组,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完成相应编辑图片的任务。比如,让学生通过photoshop将一张脸上有一些明显污点的照片美白,然后再将其放到其他背景照片中去,中间的裁剪、减淡和滤镜环节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最后只要照片自然美观就可以。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去讨论和制作,如果没有制作完成可以在课余时间去机房完成,在下节课上课前交给教师。然后由全体学生投票决定制作最为精良的三张照片,然后设成学生们的电脑壁纸。通过这种团体协作、共同探究、相互督促、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集思广益的开展研究讨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团体意识。[2]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于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中非常关键。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对于学生最好的刺激源,就是他们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烈,对于一些新奇的网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一年龄特征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数据分析”时,可以将学生们上几次的月考成绩导入到表格中,既帮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成绩分析,并且通过分析学生们的成绩激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间接的提高了本节课的上课效率。课后作业可以让他们去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数据,记录在本上,在下节课上机操作时通过Excel制造出相应的数据分析表。既帮助他们巩固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存在。[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领域,以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开展教学。同事,教师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可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于人才日益增长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