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021-11-22王思聪刘树娟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财经与商贸学院
王思聪 刘树娟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财经与商贸学院
引言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本科教育不同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培养的是具有反思性和策略性思维并具有一定跨领域技术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对职业本科教育模式与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快速转型,提高职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效率。
一、职业本科教育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意义
(一)工学交替,产教融合
合作企业不仅是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环境,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培训机会和场所,同时更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与真实就业环境相同的课程环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企业员工真实的工作情况,让“模拟课程”成为“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经过一系列工学交替的课程安排,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二)培养“双师”教师团队
教师教学水平是高职教育向职业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培养教师的双师能力。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需要专业课教师担任物流仓储、配送、运输、包装等具体物流项目的指导和实施工作,对专业教师物流作业操作流程和物流作业技术原理等方面要求较高。由于职业本科教育校企合作下,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互动交流频繁,教师与企业人员同样具有开发项目的职责,专业课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深入学习,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
(三)合作双赢,实现全方位发展
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为物流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培养对口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提高企业和区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修正人才培养方向,提高职业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水平。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本模式
(一)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基地,供学生了解物流企业及物流岗位。学生入校第一学期进入实习基地大概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就业方向、熟悉工作内容、培养专业学习热情。学生入校的第三学期,进入物流企业进行为期4 周的实训现场教学,通过直观的现场指导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将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理论课堂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激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研究的兴趣。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直接进入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分别指派教师进行跟岗指导,为学生就业做指导。
(二)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常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则是物流企业与职业本科院校签订用人需求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实行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由企业根据员工需求情况向学校提出物流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模,经过一系列沟通后签订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学校经相关部门领导、教师、辅导员调研后将有意向的学生组成物流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后期按照协议规定,企业将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就业。订单班虽能实现既定的实习或者就业,但也存在一定的企业“撤单”风险。
(三)专业座谈会
部分高职院校与本地区物流管理方面的企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各类协会等组织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团队,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座谈活动,针对当前国内外物流管理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先进设备及技术应用情况等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一方面,座谈为行业协会、企业、院校等多方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各方主体共同针对区域经济情况及物流企业发展动态调整探究职业本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专业座谈会可促进职业本科物流专业学生及时了解到现代物流实际工作环境氛围及职业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三、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多样性
当前,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基本存在更多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为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会指派专业课教师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能力学习,依据企业物流管理作业流程优化教学活动。还有一种模式是高职院校、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成立教育培训团队,共同研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这三种模式缺乏创新性,导致校企合作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实现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院校主体地位明显,未能够深度融合
职业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企业往往是根据高职院校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工作,配合高职院校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按照学校的计划进行教职工的培训与挂职,难以发挥物流企业自身对职业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势作用,使得校企合作深度明显不够。
(三)校企合作内容单一
物流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旺季和淡季,部分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顶岗实习解决旺季时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因而,企业在举行讲座或安排其他活动时,仅针对顶岗实习内容展开,教学实践内容、环节单一,不具有物流管理作业普适性。此类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食的提高。
四、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改进对策
(一)联合订单班培养
为了解决企业重视自身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忽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与2—3 家同类型企业沟通协商,以联合订单班培养形式进行校企合作。在该模式下,需要合作企业与学院共同沟通协商,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部分课程置换成企业所需课程,全程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并最终签订联合订单培养协议。院校在学生入学后即与学生签订联合订单培养合同,开始院校、合作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同时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进入不同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增加对物流行业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并提高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及企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实现校企融合,采用对接协调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灵活化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本科教学水平是应用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当下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缺少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队伍。要想达到培养具有策略性和反思性思维并具有一定跨领域技术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素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的目标,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且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挂职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学校可以通过以企业考核员工的标准考核教师挂职锻炼效果、保证挂职锻炼时间等方式提高教师挂职锻炼效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多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行业企业交流的机会,帮助教师取得职业技能考核证书,取得职业证书培训资格,进而提高师资队伍教学实践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共存
现有实训基地技能单一、设计简单,设施有限,学生在实训基地只能接受单一技能操作训练,导致实训课程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可以考虑根据合作主体的不同,分别构建院校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地区共享型实训基地。在差异性显著、成本高的区域,建设以政府为主体,由当地政府行使监督处置管理权的地区共享型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由院校负责实训基地一切经营活动、企业负责实训指导和师资培训的院校主导型实训基地。同时,积极挖掘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共享和实训地点的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实践课程的现实价值,获得效益最大化。
(四)校企双带头人制
校内带头人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校外带头人是掌握物流先进技术、了解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及方向的业务精英,校企双带头人制能够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校企双带头人可以根据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方向,有效整合资源,共同制定职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标准以及市场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开发与物流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项目课程,同时建立学生绩效评估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