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中农业信贷的问题分析
2021-11-2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赵 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一、前言
乡村是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等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众多功能。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想要振兴必然离不开金融这潭活水,而在农村金融中农业信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有关金融机构。但是就最近几年的成果来看,农业信贷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双重矛盾。因此,本文就农业信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效建议。
二、我国目前农业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近来通过降低准备金支持农业信贷的发展
从今年年初开始,为了减少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一直在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最近,国内流行病已经结束,海外流行病继续蔓延。3 月底,央行将7 天逆回购利率下调了20 个基点。4 月3 日,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降低社会融资的实际成本,央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1 个百分点,并于4 月15 日和5 月15 日实施该政策,每次降低0.5 个百分点。在此次有针对性地降低之后,大约4 000家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6%,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次获得目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资金的中小银行数量占银行体系的99%。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缓解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流动性约束的重要手段。这些举措对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信贷存在地区性差异,效率低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信贷发展得很快。尤其在小额信贷方面,已经深入到农村各地。然而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农村信贷资金可能沉淀在资金效率太低的项目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发展贡献有限。我国农业信贷效率有待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其信贷效率也高于其他地区,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状况不好,信贷效率也大大降低。此外,对农业信贷效率进行深入探究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大省和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省份农业信贷效率要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效率的参差不齐,削弱了农业信贷发挥作用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地区歧视,从而提高农业信贷效率,深入推进区域间农业信贷协调互动发展。
三、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贷发展中存在的内部环境约束
农村供给性金融抑制意味着农村的供给并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总量上的供不应求,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较小,发放贷款的规模自然也就不高,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其次出现了结构性的缺口,具体表现为生产性的贷款数量较多,生活性的消费贷款数量较少。短期流动贷款规模较大,长期固定贷款数规模较小。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服务种类上也大多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票据、信用卡等业务鲜见,创新金融工具也很少。信贷服务对象基本有限于有抵押品的农户和农村龙头企业,其他例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乎得不到金融的支持。
(二)农业信贷发展中存在的外部环境约束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村信贷的发展,政府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但是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是从供给端进行的改革,忽略了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强调要从农民的立场出发,坚持为农民服务,在多元化的竞争方面集中发力。然而,农村多年来持续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已经充分验证了一个事实,即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小型化带不来有效竞争,而金融机构也没有大规模地向小额农户发放贷款,没有完全满足农户的需求。事实上,由于农户的需求满足不了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要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太差,许多金融机构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各种方法转移到其他城市,这种做法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外流。
四、促进我国农业信贷发展的对策
(一)农户自身将小额需求加以集中,整合、适度规模化
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小额的、碎片化的。既然碎片化的需求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规模化经济的需要,农户可以自发的将需求加以集中、整合。比如以村为单位,将一个村子中需要资金的农户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资金需求主体到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这样自身规模化的需求会让金融机构更愿意发放贷款。
(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模式创新提高效率
首先是资金来源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农户存款有限,有的还不愿存款,而其他金融机构不看好农村经济也不愿投资。这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不能满足农村金融主体的金融需求。其次是风险管理上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农户还款能力、意愿抱有怀疑态度。对此,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小范围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建立小范围的征信体系。最后利用大数据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现如今网络深入到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大数据,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评分。计算出各个评分等级对应的最优贷款利率,建立一对一的个性化贷款服务。
(三)农户要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履行还款义务
农户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能一辈子靠天靠地吃饭。要自身积极主动地寻找投资机会,主动寻找资金。但是,得到贷款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风险随意妄为。农户要监督自己按时还款,督促自己不要违约。
(四)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严格监管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主体的行为。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获得的资金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让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发挥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要让资金从哪儿来服务哪里去。同时,还要严格监管农村金融主体履约行为,督促其按时还款。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对违约失信农户以及单位采取惩罚措施。通过政府的严格监管可以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农业信贷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