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养策略探究

2021-11-22葛为亮

读与写 2021年8期
关键词:石拱桥橘子民族

葛为亮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初级中学 浙江 宁海 315606)

1.文化自信的意义和特点

1.1 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也就是说要正确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对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坚信我国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面对其他文化时不卑不亢,对本民族文化有精准的定位,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多元文化,借鉴并升华而非“拿来主义”,始终坚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必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1]

1.2 文化自信的特点。文化自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连续性,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计划尚要从长远规划,持续不断的涌入新的力量,何况深厚的文化积淀呢,初中生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自信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要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知识,充实文化内容,深刻体会文化内涵,以求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其次是开放性,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形成多元的文化格局,初中生应当拿出大国姿态,面对纷杂的世界文化,不卑不亢,秉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融入并适应多元文化,积极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传播,加强民族感染力,号召力,彰显我国文化特色和魅力;最后是包容性,文化的形成不能缺少包容性,需要经年累月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留下的文化结晶,是56个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民族大团结带来的不仅仅是民族凝聚力,更是促成了优秀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以其宽广的胸怀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走向辉煌,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并且适应时代潮流,引领世界文化高歌猛进。

2.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1 加强基础文化认知。在初中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让学生面对庞杂的文化信息不慌不乱,准确发掘正确的优秀的文化知识,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以及较强的区别判断能力,能够独自去分析提取,这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3]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课程《中国石拱桥》,从以往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来看,大多数教师会采取比较刻板的方法来展开教学,直接对石拱桥本身以及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入手,或直接进行解析,或采取提问的方式:中国石拱桥都有什么特点啊?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石拱桥?为什么就这些石拱桥作出特别讲解?具有什么典型的代表意义么?通过本文的学习,请学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总结,拥有代表性的话或者词来进行阐述等等一系列问题。全程教学仅仅是在给学生灌输基本的石拱桥知识以及说明文的结构,可能有些学生今后都不会有机会接触到石拱桥相关知识,这里就一带而过,渐渐就淡忘了,头脑里或心灵上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石拱桥作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留存至今,是有他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记忆在那里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石拱桥的基础构造和说明文的结构形式的教授,展开这堂课程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首先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方面要搜集并整理资料,而且中国“桥梁国度”的称号不是凭空而来的,作为桥梁的摇篮,我国在桥梁建筑上展现出的不单单是高超的技术成就,那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所折射出的是古代人民崇高的文化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领先于世界的科学理念等等,仅仅局限于课文中卢沟桥和赵州桥两个例子是管中窥豹,教师应该拓展到更广的文化范围,将这些建筑艺术和文化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学习过程当中汲取到的就不仅是寡然无味的一篇说明文知识,更多的是形成了个人的审美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建立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浓厚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2.2 深入增强文化理解。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语言作为它的载体起着关键性的媒介作用。丰富的语言构建造就了粉彩多呈的文化世界,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增强语言理解能力,进而对课文中作者所要传达的精神得以领会、情感达到共鸣、思想保持一致,这样学生才能夯实基础,建立文化自信也就自然而然了,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好处颇多。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这是很经典的一篇课文了,多被教师拿来作为模范课内容,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年仅20岁,语言朴实无华却深入人心,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顺序是这样的,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就文中重点描述内容——“买橘子”进行详细解析,尤其强调父亲笨拙的姿态,买橘子时翻上月台的狼狈,从侧面烘托父爱的伟大,体现父子情深。当然这样进行课程无可厚非,但是仅仅从事件本身的意义去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表达还不够,要注重细节推敲,彰显文化内涵,体现文化之美,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比如文中以买橘子这一活动作为重点描述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去买橘子呢,是父亲爱吃还是孩子爱吃?有做特殊说明么?通过提问让学生探索更深一层次的内涵。此时教师就可以就中国文字文化展开深入教学,古时候人们把“橘子”的“橘”写作“桔”,仅仅是为了写着方便么?是因为“桔”字与吉祥的“吉”相近,于是“橘子”就被古人赋予了“吉祥”或者“吉利”等美好寓意,用以表达人们的美好夙愿,就像古城西安旧称长安,用意就在于象征着“长治久安”,这在他国文化中是做不到的,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决定了我国人民在文字应用上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文中作者的父亲执拗的选择要给孩子买橘子,就是希望孩子吉祥如意,顺顺利利的,而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是,祖母刚刚去世,家境贫寒,而他又要外出求学,可想而知父亲此时的心境,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美好期望还有那深沉而朴素的爱。这不是在文字上取巧或做文章,而是透过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去更深层次的去剖析人物情感,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更具象化的去理解父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2.3 注重加深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的前提是高度的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地引入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区别于填鸭式教学,做到文化认同要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评判、深入思考、付诸实践。

比如《安塞腰鼓》这一课,典型的描写民间艺术的文章,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陕北民族风情的特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催生民族文化自信呢?开课前,教师完全可以在网上搜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在视听感受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文化情感冲击,然后引发学生思考,观看完这段视频表演有什么感受?对于陕北的民俗风情有什么个人见解?等等,强烈的音乐触动以及奔放的舞姿会刺激学生浮想联翩,他们会回答,从音乐里感受到陕北人民粗犷豪迈的性格;从豪放的舞姿可以联想到辽阔的黄土高原,壮美又不失肃穆,仿佛看到淳朴的西北大汉在黄土高原上舞动雄姿,鼓声铿锵有力,节奏欢快,贫瘠的土地上张扬着热烈的生命,气势磅礴。那么西北人民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是怎么形成如此豪迈而又积极地心态的呢?就此可以延伸到古时候,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战乱不断,贫瘠的土地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老秦人,秦国百姓不但面临诸侯混战,同时抵御塞外蛮夷,然而就在这样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磨砺出老秦人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更造就了一统六合的大秦帝国。学生就会明白,陕北人民继承了祖先坚忍不拔,昂扬向上的精神,雄浑豪迈的民族文化是深深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由此学生对陕北人民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认同民族文化并激发了浓厚的民族自豪感。紧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腰鼓表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进来,安塞腰鼓的美妙节奏,雄伟舞姿,学生们都可以切身体会下,而不是说文中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却只停留在字面感觉上,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呢?通过有效地参与学生才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表演的过程中能将豪迈的西北风情展现出来,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在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这就是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4 鼓励文化创新。互联网时代,学生接触各种文化更方便了。但是如文章开头所述,学生对文化的辨识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去形成正确的、成熟的评判准则,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不言而喻了。[4]这里的引导当然不是全盘否定,要接受并学习多元文化的优点,跟上时代的脚步,肯定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是在形成认知、加强理解、深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加以鼓励。而鼓励文化创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是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里学习,有助于刺激学生主动创造;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都被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激情已经被磨平了,教师要适当的在课堂上加入有趣的元素,刺激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最后是给予学生创新成就感,学生的创新欲望本就不强烈,当在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的进行了创新活动,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对其进行肯定和奖励,而不能忽视。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无论是文化认知、文化认同还是文化理解,教师都要自己先去体会,为人师表,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建立坚定地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石拱桥橘子民族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橘皮猜想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MINORITY REPORT
摘橘子
沉下去,浮起来
家乡的石拱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