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1-11-22王丽英

读与写 2021年17期
关键词:爬山虎习作意识

王丽英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1.作文教学要有两个意识

意识是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因素。积极的意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有的两个意识是鼓励意识和素材意识。

1.1 鼓励意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心理学指出“人本身是有非常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实现就是依靠博得他人的认可才能得到自我认可。”这都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有鼓励意识。对于小学生起步写作文,经过了辛苦的写作,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因为,鼓励可以激发写作的潜力,培养写作的兴趣,鼓励可以获得写作的赞赏,从而明确写作的方向,鼓励可以让作者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等等。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鼓励,没有鼓励,人的积极性就会因得不到必要的补偿而被削弱直至完全丧失。而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效率。

回忆自己写作的成长经历中,受益于教师那圈圈点点的表扬与认可,儿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写作的恐惧,对写作产生好感,坚持写日记,得到老师的肯定,尽管用高一点的眼光看,那些都不怎么,但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几处鼓励,热情高了,水平自然会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就是在教师的不断发现中找到灵感和前进的突破口。

我尝到了鼓励的甜头,在教学中,我也收获了鼓励的惊喜。记得有一次作文竞赛,我让中等生参赛,刚开始,他们胆怯,在我努力的发现下,他们看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质朴真挚的语言,规范有序的表达,这些都是亮点,在我不懈的鼓励下,他们反复修改,一篇篇好文章出炉,学生在比赛中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写作并不难,写作水平会随年纪和阅历的增长而以日俱增。在教学中,范文也不一定都要是最优秀,发现中等或后进生习作中的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或符号,都会让他们备受鼓舞,也让每个学生知道一个道理:只要用心写作,我手写我心,人人都能创作优秀文章。

1.2 素材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名师于永正在作文讲座中提到“语文教师要有素材意识”,这点使我备受启发。是呀,小学生的处于有意注意的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一到写作,就觉得“无米之炊”,关键在于“平日里不懂得拾柴捡米”。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所以,教师有了素材的意识,并把素材意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教师有了素材的意识,并把素材意识潜移默化地学生家长,让他们也及时提醒和引导孩子积累写作素材。

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能够随时发现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习作机会。儿童入学开始,就要指导学生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知识和材料。就要求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求家长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布置学生观察一种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家禽、家畜的特点;把观察到的写成观察日记,进行交流。学生看得多,听得多,说得多,活动得多,自然在头脑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也能积累起丰富的作文素材。知识面的扩大,思想活跃,情操得到陶冶,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写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我们都知道,写作是一种创造,就像蜜蜂一样,把生活中酿造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倾吐。当然,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突然生成的资源,多一些灵机一动,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文资源,做一些作文练笔。如:有一次发告家长书,因为没有“学生姓名一栏”,很多家长就只签上自己名字,最后造成“孩子与家长”无法对号,老师有找不出缺交的学生。这时,我灵机一动,来一个“认领父母”整个活动有趣又有意义,孩子在活动中明白疏忽要不得,潦草闹笑话等等,活动结束,我提醒孩子们写下这个活动,一篇篇好文章登台了。

我也在教学中有了一本厚厚的“百宝箱”——我觉得这是每个作文老师应该都要有的教具,分学段,分类型,分来源,积累了教学和生活中学生的素材,在一批批的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积累,积累好范文,积累好思路,积累好经验。

“好作文是夸出来的。”“学文似聚沙。”因此,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有鼓励意识和素材意识。

2.作文教学要有两个“五模式”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具体。”不管是写片段还是写成篇的作文,都应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而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就是把能直接说明“要表达的那个意思”的内容和与“要表达的那个意思”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写进文章,把每一部分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写具体、写明白。然而,小学生在习作中,往往没有把中心部分写具体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要求上下功夫。

2.1 写作要求“五段式”。我们可以形象的称美文为“凤头、猪肚、豹尾。”其中中心部分要求丰富具体充实如同猪肚。在中心部分的环节设置必须尽可能从三个情节展开,一波三折,学生才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具体。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作家叶圣陶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共用五个自然段,介绍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爬山虎“爬”在墙上;长大了的叶子在墙上铺得很均匀,非常好看;爬山虎的脚什么样;爬山虎的脚“怎么爬”;触到墙的相当牢固。全文主要讲的是“爬山虎的脚怎么能爬”这样一个意思。学生学以自用,在列提纲打腹稿时,中心部分一二三点,写作时就能顺畅具体。

在习作中,学生会潜移默化,模仿借鉴作家的模式,这样长期要求下,学生学会分段,习作有模块,学生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学生学会中心重点突出等等。

2.2 写作要求“五根指”。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人物描写的五个方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为“五根指”,他们好比五根手指,缺一不可又必须有长有短,分工不同,有主有次。在每篇阅读教学中,我们学会品味这“五根指”的妙用,从而在习作中活学活用。

首先,明确“五根笔”的具体要求。如:写一个人外貌,必须通过仔细地观察,并抓住他们的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除此之外,外貌描写,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考虑到当时、当地人物的心情和文章情节的发展;语言的描写要求精炼和富有个性;动作描写要求动作刻画要准确生动,才能突出人物鲜明的思想品质;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要求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其次,了解掌握这些技巧后,在作文时应有意识进行专项训练和强调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

最后,每次写作结束,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五根指”,在自我检查发现写作是否有侧重点,是否有全面展开。长久坚持下去,写作就能达到丰富。

“五根指”的描写要求就是细节的刻画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红花需要绿叶衬”,这可以看着是“五根指”之间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有所侧重突出,有所简练省略。

3.作文教学要有两个角度

首先,评价从训练目的出发,着眼于所评作文是否圆满地完成了写作要求,如过程是否完整,顺序是否清晰,题眼是否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样,就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文章在什么方面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训练目标,从而进一步努力。其次,评价的语气要像谈心,从谈话的内容上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那么,如何落实这些目标,下面重点谈谈作文教学评价从读者和作者两个角度来评价。

3.1 读者角度谈感受,表欣赏。教师站在读者的角度欣赏学生的文章,能较客观准确地看待文章。教师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平等地评价,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供读者欣赏,这是作文的价值所在,作文不止老师可以分享,同学也行,家长也行。只要有感受,都可畅所欲言,这对我们习作是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批改时可以写上:“通过欣赏/分享了你的(作文/题目/字迹/内容/语句/标点……),我感受到( ),我还想知道……,”学生从中感受被肯定被欣赏,从中知道自己的意思传达出多少?

3.2 作者角度谈改进,表建议。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文章,能看到习作的不容易,能发现好文章是作者善于观察,用心写作的智慧结晶。在批注中传递佩服之余,可以提出宝贵的建议,如:如果是我,我还想写写什么,会更能表达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在作文修改时,有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不管是从读者还是作者的角度,都是作文批改的范本,借助这一范本,学生站在读者和作者的角度,进入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学生更明确了习作要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家长也从中了解到孩子的习作并能帮助引导,老师也小山似、低效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

总之,作文教学,每个教师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和积累,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爱习作,会习作。

猜你喜欢

爬山虎习作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爬山虎
爬山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爬山虎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