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下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改革探析

2021-11-22肖磊韩鹏祥靳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导向舞蹈素养

文/肖磊 韩鹏祥 靳烨

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舞蹈表演人才,对舞蹈表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但是现阶段高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基于就业导向视角以及市场发展需求,合理优化舞蹈表演专业课程非常重要。

一、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改革的价值意蕴

高校舞蹈表演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通过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舞蹈表演课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较少,缺乏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致使部分学生在择业时比较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工作[2]。因此,舞蹈表演课程应通过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职业素质。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舞蹈表演属于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最主要的价值意蕴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到生存之道。另外,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舞蹈表演课程中能够养成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品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终身舞蹈表演的意识

舞蹈表演课程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培养终生舞蹈表演意识具有重要意义[3]。借助舞蹈表演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任何愿望的实现均需要具备强健身体,所以开展课程改革、加强舞蹈表演锻炼非常重要。依托舞蹈表演训练能够塑造学生积极向上、持之以恒的心态,勇于解决困难的勇气,从而在工作岗位中以成熟的姿态处理事情。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就业率

从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虽然也存在就业压力,但就业率要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由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更贴近实际生活。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高校改革舞蹈表演课程内容,以便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只有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基本匹配行业需要,增强自身专业水平,推动高校就业率提升。

(四)有利于提高职业素养

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既要涉及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内容,还要涉及提高职业素养的知识。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需着重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舞蹈表演课改革可以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思想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和教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快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在就业导向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就业导向下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舞蹈表演教学思想落后

大多数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依然沿用传统理念。一些舞蹈表演课程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与技能,仅有考试一种衡量学习效果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了提高课程的达标率,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很少考虑趣味性与培养职业素养。目前,高校舞蹈表演课程设置以动作为主要内容,忽略了形体美的感受、节奏美的自信以及舞蹈编排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教学思想落后,高校舞蹈表演课程难以匹配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严重阻碍高校舞蹈表演教学的发展,制约高校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

部分高校舞蹈表演课程依然以教师为中心,采取传统的讲解示范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学主体是学生的问题。舞蹈表演动作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要领、示范,再由学生被动模仿,逐渐学会多种动作和舞蹈技巧。学生对于舞蹈表演动作的理解速度较慢,无法激发学习的创新力和自主性。另外,一些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所用的教材较为简陋和破旧,无法支持学生进行丰富的舞蹈训练。部分高校的舞蹈表演课程以健美操为主,或做一些简单热身活动后自由活动。课堂活动既无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也不能帮助学生处理就业难题,很容易阻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不够全面

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舞蹈表演行业筛选人才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达标。此情况下,学生为快速找到合适的企业并适应工作岗位职责,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身体素质,从而应对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教师可要求参加舞蹈表演课的学生做到及时整理和归还教学器材、着装得体、队列整齐等规定,为融入企业开展工作奠定基础。然而目前高校舞蹈表演课的教学形式依然注重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缺乏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会影响学生全面提升素养。

(四)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由于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仅由教师有决定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舞蹈表演知识,缺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主动性。因教学内容仅由教师有权制定,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同样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考核。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舞蹈特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多数高校对于舞蹈表演教学不够重视,在舞蹈表演教学中的投入偏少,致使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考核内容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兴趣、考勤等方面的评价。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方式缺少互动性,很难快速提升教学效率。由此,硬性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限制学生学习舞蹈表演,影响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

三、就业导向下高校舞蹈表演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树立就业导向的新教学理念

近几年,部分高校已针对舞蹈表演教师展开创新培训,提升教师对于提升教育理念的重视。教师通过深入学习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产生新的理解。高校应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统一,从而转变教学观念,形成以社会和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创新课程。高校舞蹈表演课程应将学生未来发展作为改革原则,设计适合学生就业舞蹈表演内容,塑造学生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教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持续创新舞蹈表演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助力教育改革发展。

(二)强化师资团队

从就业导向视角出发改革舞蹈表演课程,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决定改革效果。由此,高校应提高对于教师团队质量的重视,聘请行业专家或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来本校举办讲座,同时增加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这种培训方式可推动教师持续丰富知识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此外,高校应塑造“双师型”教师,增强师资团队的专业性,及时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企业。

(三)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高校在设计舞蹈表演课程内容过程中,一定要筛选符合行业发展的实用型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动作技巧,还要激发学生在课下开展舞蹈表演活动。由此,舞蹈表演课程应融入一些社交性活动或者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勇于表达的能力。当舞蹈表演课程中加入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技能内容后,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上学习到实用的知识,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完成教学改革。

(四)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舞蹈表演考评机制对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在优化传统考核机制过程中,高校应将学生就业方向和专业学习方向相融合,形成一套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机制。教师应不断丰富考核指标,确保能够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品质及心理素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能够推动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综合提升自身能力。由此,高校有必要完善舞蹈表演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五)增强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新的改革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学生深刻理解舞蹈表演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工作。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并学习对应的专业技能,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校企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舞蹈表演的训练时间,增强身体锻炼。通过校企合作学习模式,高校可以开启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舞蹈表演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种课程改革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舞蹈表演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新课程,学生会对未来的职业产生新的认识,并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改革既能够提升课程质量,还能够推动学生综合发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

猜你喜欢

导向舞蹈素养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冰上舞蹈搭档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