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风险

2021-11-22郭峰

北方经贸 2021年5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客户

郭峰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公司贷款需求持续增长外,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个人贷款产品的需求也增长迅速,又恰逢互联网市场的冲击,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能力有着更高的刚性要求。商业银行近几年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到了证券、保险业,收入的多元化让银行不断向综合服务进行转变。近年来,财务与科技深入融合,优化自身管控能力,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商业银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业已经普遍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在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客户服务范围、应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分析、增强金融业风险管控能力等优势方面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机会的增加往往伴随着风险,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动、政府监管政策的加强、各银行间竞争程度的加剧都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相较于外部压力,银行内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信用问题带来的贷款逾期、不良贷款的比例仍在上升,财务上还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等。此外,管理层较松散,自上到下的联系还不充分,无法最大化地掌控银行动态,部分基层机构内控效果不佳,违规操作比比皆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建立有效的解决机制,预见未来趋势并防治财务管理风险,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不良贷款的增加

商业银行在贷款给个人或者企业后,可能会面临着贷款收不回或者仅能部分收回的风险,如果企业逾期还款或者因破产等原因导致其失去了偿还能力,那就产生了坏账贷款。据有效统计,银行不良贷款的余额自2012年三季度起进入上升通道,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余额达到23672亿,不良率1.86%;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2.48%和4%。而不良贷款的产生将给银行带来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盈利能力下降,银行利润减少,根据监管要求,各家银行必须要计提足够的风险准备金来覆盖不良贷款,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不良贷款增多,需要计提的准备金也相应增加,而其利润就相应减少,创利能力、纳税能力都要打折扣。

不良贷款对银行利益的侵蚀效应不仅体现在利润和收入上,还可能导致考核通过率降低,甚至对员工个人收入产生影响。各家银行在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都有监管考核,除了外部的考核,银行系统内部各层级也有绩效考核机制,这些考核都与不良贷款的相关指标挂钩。如果一家支行的重点核心客户产生了不良贷款问题,不仅该支行的考核会出现问题,其员工收入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以上都是可能的,而对于业务经办人员来说,不只是考核和收入降低的问题,还要追究相应责任,造成重大个人损失。此外,不良贷款会使同业竞争乏力,社会声誉受损。在同业面前,不得不面对综合竞争力的下降。同时,一家支行如果不良贷款过高,会让社会公众对该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产生质疑,继而认为在这家银行办业务不保险,民众的业务需求会转而投向其他银行,客户和业务大量流失更是对银行的一大打击。

(二)银行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随着现金贷的危机不断爆发,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呆账以及逾期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周期变长,导致资本运营效率较低,银行内部还存在信息失真现象,这些问题都能反映出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欠缺。而对商业银行高管和员工对内部控制情况的态度制作了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对内部控制了解较少,大多数员工都是重业绩轻内控,且他们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虽然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真正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银行的管理者产生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内控成本太高,反而会造成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

内部控制是每个体制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银行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论和反馈,更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就会产生上述相反的效果。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问题上普遍存在“上热中暖下冷”的问题,上层内控思想不能有效落实到下级,而下层内控人员又因知识缺乏、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或者意识弱而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最终内控体制逐渐失效。

(三)互联网环境的冲击

网络时代发展迅猛,新兴的互联网银行应运而生,对商业银行而言,他们的出现将会带来新一轮的竞争。银行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通过吸收存款、放出贷款,利用信贷差等来赚取利益,而众多互联网银行如: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苏宁银行等,都有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且为了更有竞争力,他们在利率和抵押方面比传统商业银行的要求低很多,给了客户更多的选择空间。而除了这些互联网银行,众所周知的支付宝花呗、借呗,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都有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借贷业务,利息比银行低,金额到账速度快,手续简单易操作。商业银行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会对银行的利润产生影响。

存款方面也是如此,微信的零钱通、支付宝的余额宝都可以让客户持续稳定地获取利息,且利息是肉眼可见的日结式,通过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监控个人的资金状况,存款可以随时取出且享受着比定期存款更高的利率,这比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多了灵活性,也比活期存款的利率高,长此以往,老客户、大客户都有可能流失,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是一个重大打击。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支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但这不是长久之策,商业银行还是应该找到解决对策。

(四)风险管理能力不到位

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欠缺,对未知风险的敏感度差,不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应对能力也会大打折扣,这将成为未来管理和发展的障碍之一。且风险识别过程中,部分下级通常高度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能形成自我判断,盲目追随导致即使判断失误也难以发现。而作为对风险识别最有利的风险数据库,在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应用起来,甚至基础的项目总结,都流于形式或者没有展开利用。

风险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银行内部相关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边界模糊,相互制衡效果差,且信息科技支撑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当前风险防控形势的需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重。在资金管理方面,部分银行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银行对新颁布的信贷政策关注度不够,学习落实效果也不明显,对未知风险的敏感性和预测性不够,探测的广度也有待加深,因此贷款风险一直较高。

此外,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在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银行标准,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现状距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距离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商业银行解决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

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时,要严格把控贷款人信息的真实合法性以及信用情况,全面分析其综合情况,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率。可以加大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能力的审查,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的做法,着重考量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未来现金流情况,减少对抵押物的过分依赖。还可以推进集中授信模式,规范授信流程,提高授信透明度,增强信贷人员的道德水平。另外,银行可以通过与客户签订限制性条款,全程监控贷款的去向,减少不良贷款。

借出贷款后,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信贷员应经常深入到自己管辖的客户中研究实际问题。将客户群体分类排队,先关注金额大、周期长的重点对象,后整合短期小额的一般用户,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要坚定信心,反复多次开展工作,通过签发催收通知书以及办理相关合法手续,来达到有效管理贷款,追踪轨迹,最后收回不良贷款的目的。

(二)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

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了解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自身的制度,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对成功案例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对历史经验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在不断的修改中体现出对未来变化的预见性以及超前性。

其次,要重视内控人员的选聘,银行的用人政策会直接对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要选择对内部控制认知较高的管理人员,只有上级正确认识到内控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才能对下级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中间有效的沟通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决意识薄弱以及沟通问题,银行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定期在线上或者线下向基层内控人员、领导人员讲授内部控制的知识,以及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其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定期收集反馈及问题,调整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应设立一套全面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体系,以事实为基础,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的独立性,坚决克制舞弊现象,同时加强监督职能,定期评判,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结合各银行特点制定改进措施,逐步完善机制。

(三)利用大数据了解客户

在已有线上平台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的业务模式,让平台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不断创新互联网产品,重新思考服务的客户群体究竟是哪类以及如何定位,并将不同风险的产品与能接受度不同的客户一一配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就需要设计满意度相对高的产品来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在有了精准的战略定位与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之后,如何能够到达客户手中并让客户使用上,也是商业银行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大数据的引进可以让银行迅速了解客户的需求,使客户信息的获得渠道更加便捷,取得的数据更加精准,随着技术的加强,获取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客户的交易信息、行为轨迹都将会被银行实时获取,并即时传回数据中心。此时,大数据将会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深度挖掘这其中隐藏的信息,风险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将会以数据结论呈现出来,更便于管理者的分析与评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银行对客户数据进行全面掌控,真正使数据的互联互通贯穿到风险管理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此外,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信誉,降低投资产品的风险,提高客户的安全感,同时后期的服务也要重视,多渠道了解客户,走进客户并且服务于客户,银行业自身发展离不开客户,客户资源是银行业务的一切根本,失去了客户也就失去了利益,因此,银行把“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战略定位是非常必要的。保持之前打造出的品牌效应,使客户在面临两个条件相近的选择时还能将业务交给本银行,这也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四)完善风险预警及监管体系

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中评分机制占了主题,这使得风险管理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提前预判而只能事后补救。比如很多信贷出现了逾期后,业务人员才意识到客户的信用出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应对。而通过有效的风险预警平台,系统可以运用自身强大的分析和学习能力,对客户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提前发出预警信息,之后风险管理部门再结合传统的风控模型,对这些信息做更为深入的分析和鉴别,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风险事件的概率,也为下一步的风险缓释赢得了更多时间。

银行通过预警模型能够对运营业务管理和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测,从柜员、机构、客户、交易等多个维度感知风险,实现运营风险识别、整改、评估、计量、全流程线上化管理,全面、准确收集运营风险事件及背后驱动因素,主动揭示运营风险发生的特征、概率,形成完整的、持续改进的运营风险管理模式。在获取柜面业务凭证影像的同时,可以实时对接各业务处理系统,获取线上化业务办理数据,通过预警模型自动抓取异常数据,通过线上化管理流程进行人工判断,更加全面地揭示运营风险。

四、结论

随着物联网的深度发展,商业银行服务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和趋势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作智能化、移动化的信息整合者。面对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风险,要时刻保持理性,通过完善内控机制来加强自身管理,强化员工理念,同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外部风险。此外,客观理性地分析竞争对手的运营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为未来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做长远的战略规划,最终使银行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客户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机会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