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下就业压力的思考

2021-11-22陈庆春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岗位疫情

文/陈庆春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特别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不断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完善支持政策,进一步做好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创业就业政策红利的释放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就业服务主体[1],电商、外卖配送、网购快递等新的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就业形势向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所面临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各种各样的就业矛盾交织在一起,产业转型升级与落后产能淘汰之间的矛盾;新业态的不断显现与新技能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员,特别是新增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连年刷新的同时叠加疫情造成的就业压力,两股就业压力胶着,直接影响到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的重大课题。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9次提到就业问题,在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点强调的“六保”工作中,保“就业”已列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六保”和“六稳”首位。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就业总量压力加大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量都处于较高位。据统计,到2020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1600万人次以上,其中新成长劳动力1462万人,同时还存在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问题。特别是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骤然增加。2020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企业招用工数量下降,尤其是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住宿等产业企业受影响较大;由于防疫工作要求的限制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担忧,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娱乐等行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服务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民企企业、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就业压力显现;高校春招推迟,常年“招用人大户”招聘人数相应减少,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加剧了招工难与求职困难之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疫情的发生致使大部分线下招聘活动被迫取消,求职者外出现场求职难度增加。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滞留问题比较突出,而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也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长期存在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矛盾有所上升。特别是疫情较严重地区的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企业用工需求量下降

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企业停工停产,各地经济下滑,就业受阻。很多小微企业产业链断裂、资金短缺、房租压力增大,复工复产复市缓慢,客观上导致各类就业岗位相应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下降。此次疫情对就业容量最高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个体工商户、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冲击更大。

(四)外贸企业就业岗位减少

受到这次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出现了大幅减速,企业订单也难以维持,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很多原来在外企工作的劳动者同时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五)农民工外出就业受阻

全球疫情致使外贸进出口受阻,复工和复产缓慢,农民工外出就业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较大。尤其是有些没有技能的劳动力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很可能出现返贫现象。

三、缓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就业压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全力以赴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促就业

尽快尽早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有助于企业生产,恢复员工就业是吸纳就业人员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要持续优化政商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提升服务精准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复工复产当好“店小二”:要坚持落实中小微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社会保险缴费的减免政策,要进一步降低房租或提供房租补贴,停业期间实行减免水电费,复工复产期间下调工业用水用电、天然气价格,落实扶持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稳企返岗力度,对于疫情影响导致经营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休岗、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就业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对于不裁员或者有少裁员的企业,各级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发放招聘补贴。

(二)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就业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需要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兜底保障。对于因疫情而新增的困难就业群体,政府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倾斜,确保基本生活应保尽保。要畅通失业保险金申领渠道,适当放宽申领条件和申领期限,确保失业人员相关待遇应发尽发、及时到位;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因疫情易返贫的脱贫人员和贫困边缘人口,及时动态认定,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预防措施,加大公益性岗位和扶贫车间对贫困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大力拓宽大学生等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渠道,扩大公务员、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三支一扶”、法律援助等基层服务项目,招聘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模,同时,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加强信息对接,强化实名制管理服务,确保就业服务不断档,不离线;有序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要充分挖掘当地产业园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潜力,大力开发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的就业岗位,帮助因受疫情影响暂时难以外出具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尽快尽早实现就业。

(三)创新就业服务方式,精准对接就业

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线下招聘活动已被推迟或取消,各地应创新招聘服务方式,摸清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底数,充分掌握各类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就业需求以及培训需求,加大人岗对接的精确度,为“疫”后劳动力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就业桥梁。要创新电话、微信、“云招聘”等新型招应聘服务方式,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招聘平台就业信息覆盖面广、求职成本低、信息时效性强和不受时间地域招聘限制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开通就业创新指导服务咨询热线,开辟线上远程就业创业指导,开展线上求职宣讲、求职推介会、线上办理求职手续;创新劳动力网络就业培训服务方式,开辟线上直播就业课堂、电视视频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渠道,组织劳动者参加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要为“疫”后就业能力做好准备,减少求职者盲目外出求职的行为,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度和精准度,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足不出户的高效便捷服务。2020年3月,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的以“职等你来、就业同行”为主题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搭建了全国统一、多方联动的网络招聘平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日后的招聘方式提供了样本。

(四)大力鼓励和引导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有效途径,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要大力鼓励求职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疫”后的很多中小微企业存在资金周转难、生存难等问题,创业资金扶持对于大部分小微企业来说显得尤为关键。要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创业的多层次融资体系,放宽小额担保贷款的准入门槛,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适当提高创业贷款额度,“疫”后要重点扶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服务性企业以及带动就业人数较多的密集型中小企业;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咨询指导、创业申办文件编制、代理登记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会计(税务)代理、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政策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建立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创业项目、创业产品、创业成果的流动巡回演示宣传等活动;完善创业和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大一次性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力度,聘请有资质的创业指导专家为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成功率。

(五)开发“地摊经济”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就业

地摊经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生为本最具灵活性的一种就业方式之一,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大众拥有获得感的一种体现。地摊经济具有“小、快、灵”的特点,摆地摊投资小,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也没有学历限制,不需要太高的技能要求,较低的准入门槛和较小的失败风险让摆地摊成为很多灵活就业人员的首选。发展“地摊经济”,活跃了市场,带动了大众消费,对“疫”后恢复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序组织和有效地开发管理地摊就业岗位无疑对纾困当前就业压力、保稳定、保生活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挖掘新业态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容量

近年来,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更是脱颖而出。

新就业形态主要体现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上,融合在“互联网+衣食住行”就业行业中,包括共享经济、外卖、网约车、社区网络员、核酸检测员、信息安全检测员、智能停车管理员、在线学习服务师、互联网营销师、老年健康评估师等。从事新业态经济行业,既可全职就业,也可兼职就业,工作岗位、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全方位、多样化,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强、去雇主化等特点。在过去几年里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延伸出了许多灵活就业机会,吸引了求职者踊跃加入,是新增就业容量的有效途径,是朝阳就业产业,为稳定就业,扩大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缓冲空间,为保障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力岗位疫情
战疫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