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与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021-11-22吴杰英
吴杰英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一、引言
作为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词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英语学习大国,对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热情不减。然而,数量庞大的英语单词及每个词条下列举的若干释义给大学英语教师和大学生构成了困难。就教学而言,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困难之一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讲解众多的单词及怎样把握每个单词讲解的程度等。一些教师往往借鉴教学参考书,选取一些重要的单词并就其各种意思进行说明,然后借助翻译、填空等练习即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做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重点词汇,并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但其中的问题有如何确定重点词汇和非重点词汇、单词释义由于缺乏连贯性造成的片面化等。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困惑:如何识记这么多单词。他们常死记硬背,但效果一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识记单词时常常只背第一条释义,其他的释义往往忽略。这就造成他们在完成练习时较难做出选择,因为习题有时考查的是单词的其他释义。因此,他们又不得不重新识记这个单词,此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实际上给学生习得英语词汇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针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我国学者对如何高效识记单词做过许多研究。有学者建议将元认知策略引入课堂词汇教学,并探讨了实施的一系列步骤(张颖秋,2005);有学者通过实验调查得出隐喻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识记单词,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陈海燕,汪立荣,2013)。这些研究是从认知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探索,文章将从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探讨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二、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其成熟标志是1989年在德国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随后创立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杂志,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认知语言学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与主流语言学不同,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基础或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重要代表人物有:G.Lakoff,R.Langacker,L.Talmy等。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之一,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如范畴观、原型理论、隐喻等知识,有助于词汇教学。梁晓波(2002)讨论了认知语言学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基于范畴与范畴化理论强调基本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注意词语语义理据的解释,从隐喻角度凸出词语隐喻义学习的必要性。谷小娟(2002)从核心词汇、意群教学、分析综合法三方面阐述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词汇教学实践结合的作用,再一次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给英语词汇教学带来的益处。
三、原型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对于原型的研究,最早是从颜色开始的。Berlin和Kay(1969)通过色卡实验发现,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选择的焦点色(focal colors)是一致的,甚至说不同语种的人选出的焦点色也非常一致。这说明颜色范畴的边界不是随意的,而是为说同种语言的人或说不同语言的人所共有的。在此基础上,Eleanor Rosch(Heider,1971)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焦点色在感知上比非焦点色更显著;焦点色在短时记忆中更容易被准确记忆,并且在长期记忆中更容易保留。这鼓励着她将焦点或原型(prototypes)发展到颜色之外的领域,如形状、生命体、物体的领域,这说明原型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形状实验,Rosch(1973)发现不管原型在组内作为典型样本还是边缘样本,它总是最好样本。在样本合格性等级实验中,更是充分说明了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是相同的,有的成员处于中心地位,是该范畴的典型代表,有的成员处于边缘地位,不能很好反映范畴的特征。如在交通工具这一范畴中,汽车、火车等是典型代表,因为它们有车轮可以移动,能载人或运输货物等,是人们一听到“交通工具”就能迅速想到的答案;地铁、游艇等则处于中间等级,虽然它们没有车轮但也往返于两个地方;可是滑雪板等工具则处于范畴的末端,因为其载人运物的特征不明显,作为滑雪娱乐工具的属性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同一范畴内同时存在着好样本和坏样本,好样本的原型属性更加突出,能快速被人们提取,使用频率最高;而坏样本与范畴整体属性关联不如好样本般紧密,其他范畴的属性比较明显,有时往往让人难以归类。这说明范畴的边界不是明确的,范畴的边缘地带有一定模糊性。
原型理论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第一单元的词汇表中有这样一个单词:absorbed。在讲解这个单词时,有些教师可能会首先告知学生这是个形容词,意思是“极感兴趣的;全身关注的;专注的”,然后讲下其常见搭配“be absorbed in”,意思为“专注于”。这样学生掌握的只有absorbed的词性、中文释义及搭配。可是当学生遇到把-ed后缀去掉的动词原形时,他们视absorb为一个崭新的单词;或者当他们遇到absorbed用作动词的其他时态时,他们把形容词词性及释义强加到句子中,造成句意理解错误。根据原型理论,absorb这个动词应是其派生词的原形,其他词汇的拓展都基于这个单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讲解了 absorbed后,及时给学生补充单词原型absorb的词性、词义及用法,比如除了表示“专注”外,它还有“吸收、吸入等”其他含义,接着是absorb的动词变形,然后回到absorbed这个形容词上,强调这里的-ed并非时态变形后缀,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absorb及其变形的掌握情况。这是原型理论在单词词性转变上的应用,它也能用于词汇词形变化教学中。第六单元的词汇表中有这样一个单词:irrational(非理性的;不合理的;荒谬的),是rational(理性的;合理的)的反义词。学生在学习这个单词时,倘若不知道ir-是个否定前缀,当遇到rational时就很难在两个单词中建立起联系,便会以为这两个单词是不相关的单词。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带有表示否定前后缀的单词时,应当引导学生还原单词原形,然后通过添加前后缀的方式扩展反义词。借助还原单词原形和添加前后缀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在两个词形相近的单词之间构建联系,也有助于他们以后识记单词,通过词缀分解单词猜测词义。原型理论在词汇教学中较为复杂的应用涉及词性转换和词形变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单词上,如第八单元的unappreciative。这个单词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不感激的”和“不表示赞赏的”。这是因为该词派生于appreciate,这个单词既有“欣赏”也有“感激”的意思。教师在讲解unappreciative时,除了要引出去掉un-前缀的appreciative(感激的;欣赏的),同时也要给出单词的词根appreciate。采取呈现词汇原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将单词最根本的意思传达给学生,不管单词在词形上怎么变化还是加了很多的前后缀,只要词根不变,词义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原型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启示在于加强基本词汇的教学,呈现单词原形,通过屈折变化手段适当拓展单词的变形及搭配,通过词性转换和词形变化理清单词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经济有效地掌握相关词汇。
四、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人们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类在一起并以语言符号表现,这些分类构成了范畴。Tzeltal人的植物分类中属层次(generic level)最引人注目,属层次在认知范畴上数量最多,在Tzeltal语中名称往往很短且不可再分割,这引出了属层次在分类法中的特殊地位。属层次在文化上常常是突出的,这是因为属层次或基本层次是人们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最明显差异之处,比如动物和植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人们在区分二者所做出的努力相对较小,但是在区分动物和狗这两个层次时耗费的精力较大,这是因为动物层次和狗这一层次存在隶属关系。这引出范畴的三个层次,即上位层次、基本层次、下位层次。如“狗”是一个基本层次,看到各种类型的狗时,人们最常用的词汇是“狗”,较少会用到它的下位层次“金毛犬”“泰迪”等,更少用到它的上位层次“动物”。这是因为上位层次比较笼统,没有适用于所有成员的共同特性,其很多特征须从基本层次范畴“借来”,因此上位范畴也被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ization)。如交通工具这个上位范畴的概念比较宽泛,既可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交通工具,也可指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前者是从汽车、火车等“借来”的属性,后者是从牛车、马车等“借来”的属性,宽泛来讲,交通工具是能往返于两地、方便人或运输货物的一种工具。相比之下,下位层次围绕原型组成,与基本层次范畴的结构很像,但同时也自带属性。如金毛犬和狗的共同属性都是动物,有四条腿,能吠等,但是金毛的独特属性在于其毛发呈黄色,性格比较温顺。下位层次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范畴层次的属性,同时又自带特殊属性。
基本层次范畴一般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性词,这要求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加强基本词汇教学。在《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第四单元中,有两个表示“看”的短语:gaze at和stare at。这两个词汇都有“凝视、盯着看”的意思,但提问学生表示“盯着看”的短语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look at这个基本层次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范畴层次,给学生梳理表示“盯着看”的表达并区别它们的意思。如基本层次表达look at是中性表达,适用范围广。在它之下有gaze at和stare at两组短语,其中gaze at表示“无意识地盯着看”,而stare at则是“有意识地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看”,这样学生能记住这三个意思相近的短语,掌握语意差别。范畴理论除了能应用在多个意思相近的词汇教学中,也能用于多义词的教学中。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第五单元中,invade这个单词的第一条意思为“(尤指不受欢迎地)大量涌入,蜂拥而至”,第二条意思是“武力入侵;侵略;侵占”。但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其典型意思为“武装入侵;侵略;侵犯”,边缘义项有两个,“(尤指造成损害或混乱第)涌入;侵袭”和“侵扰;干扰”。课文中invade的第一个意思跟词典的第二个意思相近却被放置在第一位,其基本意思则居于第二,这是因为词典的义项排列是按照中心-边缘顺序排列的,而课本的词义则优先排列单词在课文内的意思,将其他释义排列在后。但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在识记单词的多个义项时出现割裂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在两个义项之间构建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当首先给出该词的基本意思,然后围绕典型义项辐射出其他义项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接着根据家族相似性将单词各义项串联起来,减少学生识记负担。
范畴化并不意味着几个范畴的相互叠加,范畴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如在讲解第八单元的public sector(公营部门)时,从构词法角度这是一个形容词和名词组合起来的新词,“名词性”范畴sector(部门)可以看作是基本层次范畴,形容词词性成分public对这个复合词的作用局限于“公共的”,将该复合词隶属在 sector之下,因此 public sector是第一个成分修饰第二个成分的修饰语-中心语结构,两个单词存在从属关系。现在来看看physician scientist(医生科学家)这个复合词,其是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复合词。如果按照上述分析,第一个名词应起修饰成分,第二个名词是中心语,规定这个复合词所在范畴,但仔细考查便会发现physician scientist涉及的类属关系却不一样。这个复合词涉及了两个独立的基本层次范畴,即physician(医生)和 scientist(科学家)。通过考查physician scientist列出的大多数属性,可以发现scientist列出的属性有“研究自然科学”“知识渊博”,physician列出的属性有“穿白衣服”“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看病治人”,两者之间共有的属性为职业属性“专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属性项目与physician而不是scientist建立联系,physician scientist的范畴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physician。此时physician与scientist之间不是简单的修饰语-中心语结构,这个复合词应当更多隶属于第一个成分所在的范畴即医生范畴,而且第一个成分的概念重要性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呈压倒性效应。从认知角度来看,复合词不是简单地将其组成部分的词义相加,而要思考构成词素所列属性对于整个复合词的贡献程度,从而判断词素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复合词所处的层次范畴。
五、结语
文章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原型理论要求重视基本词汇教学,通过屈折变化构建词形相似单词之间的联系;范畴理论要求重视基本范畴词教学,通过上下位层级归纳意思相近的表达并区分下位层次表达之间的差异;在复合词教学中应当构建整体观念,引导学生避免将多个词素简单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