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1-11-22李慧
李 慧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八小学 贵州 贵阳 550014)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将让学生在对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对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进行深刻地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掌握。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将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自主语言学习能力,推动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1.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传统语文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逐字逐句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这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初步接触汉字和文章时,对于语文课堂比较陌生。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会打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只有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跟随老师的思路,并且展开想象去获得自己对文章的感悟。比如说,在学习《彩虹》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问一下同学,谁在现实生活中有真正的看到过彩虹,并让同学描述彩虹的形状以及自己当时看见彩虹的心情,对没有看见彩虹的同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彩虹的照片,并且讲述自己看见彩虹的趣事。然后开始讲解这篇文章,可以先让同学自主阅读这篇文章,然后为同学讲解生僻字,分段落让同学进行朗读,分小组让同学发言,谈一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小女孩看见彩虹许愿的故事,她一共许了三个愿望,爱爸爸,爱妈妈和爱哥哥。在整篇文章老师引导同学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布置课外作业,作业的内容是,如果我看到了彩虹,我会许什么样的愿望。这样可以加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并且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2.巧妙设置问题
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起点,同时也是对文本的认知体验。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足、自主阅读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拼音之后,通过诱导或者启发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要立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巧妙设置问题。首先问题应具备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去设计问题。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学生对其能够熟练背诵,但是却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入手,思念需要时间和距离的存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心里产生那种强烈的、惆怅的感觉就是思想。通过对父母的想念,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情感。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具备启发性特点,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要具备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对文本的熟练朗读和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设计的问题还应具备创新性,减少无效的、无用的提问,能够水到渠成的带动学生对文本品读。
3.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行为习惯
阅读行为是与文字互动并考虑阅读内容的方式,而不只是阅读文章中的文字。一个人的阅读行为选择通常与其思维关系密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思考,帮助小学生逐步找到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吸取到阅读的养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课本、学情、教学目标等选择阅读材料,设计个性化的思维训练活动,在学生的阅读行为与思维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讲授《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跟随文字内容加入自己的想象,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想一想、猜一猜小松鼠的花生在哪里。朗读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并自由发言,从而使课堂变得轻松起来,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这种课堂活动,小学生在阅读时学会了积极思考。教师需要明白,阅读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读。将阅读教学活动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小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结语
在小学一年级实际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需要重视策略的开展,同时需要排除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事先分析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进而能够合理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当中,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学生能够享受阅读,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