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深度学习:致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
2021-11-22易晓婷
易晓婷
(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 福建 安溪 362400)
引言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的收获,进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散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理解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要通过一些列的授课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育要求。
1.当前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散文的现状分析
在当下高中阶段语文的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的讲课模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感受,使得学生丧失了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散文这种文章无法心平气和的进行阅读,从而导致学生读不懂文件的内容,不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与此同时,随着高考的慢慢逼近,导致当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在课堂的授课内容也只是讲授高考考生的重点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习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失去兴趣,甚至部分同学开始厌恶散文的学习。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能够很好的构建,而对散文深度学习的授课模式便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推动语文教学更好的发展。
2.高中散文深度学习:致力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方法
2.1 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进行散文的深度学习。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教材文本进行探究学习。为此高中阶段散文的深度学习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激发学生在课堂的活跃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度探究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提问学生通过题目能了解那些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体浏览,对文章进行排序,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点,笔者首先会让其他的同学进行这个疑点的解答,询问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看法并加以生化,进而解决这一个疑点。疑点解决之后便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形式,让学生很好的融入到文本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文化知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2 理清散文的文脉,优化学生的散文思维。在语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其最大的难度在于一个“散”字,无论一篇散文写景还是写物,文章的结构都会显得杂乱无章,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因为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形散神不散,要想准确的把握散文的深层含义就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了解作者对文章的整篇布局内容,并想方设法的弄清楚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练习,理清文本文脉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笔者会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闭关、拿去主义;对大宅子的态度,拿来后需要怎么做,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怎样拿。通过对文章文脉的基本梳理,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文章的所讲基本内容,然后笔者再带领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浅入深渐渐理解文本,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3 感悟文本形象,体验散文蕴涵的美。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的局限于文章的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内容的探究,只会让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形成固定思维,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想真正的理解散文,就要不断地通过阅读,感悟到散文背后所蕴含的美。为此教师要立足于文本,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来,对某一人或物深入挖掘其形象特征,在脑海中想象文本的形象,让学生感知到其背后的美。
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之后,组织学生对文章的某一段落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静下心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特别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对荷塘和月色的具体描写,通过朗读的形式,把荷花在月光的照耀下随着微风舞动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进而让学生喜爱上散文这一类型的文章,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文化知识。
总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一些列的教学方法的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散文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学习文化知识或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