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2021-11-22梁幸子
梁幸子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语文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时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普遍缺乏对古文化的了解,也没有深层次地去了解传统文化,这就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从而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1.利用教学导入为辅助引入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而语文课堂中主要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必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信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导入为辅助,打造文化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文化引领实现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木兰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真正的“孝敬和敬爱”的品德。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白板为学生展示木兰代父从军相关影视片段,也可以播放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视频,在刺激学生视听感官的过程中,使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如“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代父从军,塑造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你对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木兰像、木兰祠、木兰从军的邮票、京剧《花木兰》等,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依托木兰这一人物,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认识木兰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结合生活化情景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果老师会时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课堂听讲的注意力,同时也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亦是如此,很多传统文化在学生看来距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生活以外的知识文化,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入理解。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灯笼》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包含了我国多种与灯笼有关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猜灯谜、放河灯,还有婚嫁迎亲队伍中高挂的大红灯笼,寓意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等等,并将每一习俗的由来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另外会把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有关灯笼的习俗也会单独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也积极地分享自己印象当中与灯笼有关的节日和习俗都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学生心中。
3.借助传统文化习俗开展课堂活动
教师在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在教学时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习俗展开相关的语文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传统文化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传统节日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有关“中秋节”的相关内容展开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有关“中秋节”的相关诗词或者文章片段,让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欣赏分析这些内容。教师在学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加以引导,并且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相关的活动主题进行相关诗词的创作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播放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节日中包含的文化魅力。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可以充分地对学习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吸收理解,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内容中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保证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所以,在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下,任课教师必须以迎合新教育观念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进而使得初中生在学习传统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核心素养,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扬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