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小康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1-11-22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李科萱
文/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 李科萱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贫困人口将一个不剩地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易,巩固小康成果更不容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彻底解决。由于我国地域差异巨大,各地区、不同城乡之间具有很大的发展差距,加上天灾、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的文化因素(如致富能力、文化素养、奋斗精神等)的不同,总会使极少数人返贫或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虽然导致返贫或相对贫困的原因很多,但贫困文化的影响是主要方面。进一步讲,贫困问题很复杂,但文化贫困已然成为阻碍巩固脱贫成果,建成小康生活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文化,进而迈进小康文化,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贫困文化是固化贫困生活的内在因素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体现人群特质的文化存在。文化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源于人们参与不同的文化活动。人所接触的每一种文化观念,都会影响到人的思想认识,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所以以一定意义上讲,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不只是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奋斗精神、社会情怀等精神领域的内容。贫穷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存在,是贫困人口群体精神活动的反映。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认为,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贫困文化被制度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其走出贫困。从精神层面看文化贫困,贫困群众由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剩余的消费品,没有更多的支出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他们的精神领域就是地域和传统的宗族、习俗、宗教等,精神产品十分缺乏,与社会主流的、更广泛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接触较少。从素质层面看,贫困群众由于贫困,缺少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很少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受先进文化熏陶,因而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相对低下,形成素质贫困。精神贫困与素质贫困导致了贫困群众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遭遇淘汰,自然他们难有勇气面对挑战。久而久之他们从内心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排斥外来的一切影响,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面。
贫困文化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是长期且持久的,要想改变,必须有外部的帮助。如果贫困文化不改变,即便是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变了,贫困人员仍然会感到不习惯、不适应,想方设法改变现有条件,回到过去。所以物质的改变必须与文化的改变同步进行,相互促进,通过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进而改变贫困文化,促使他们接受小康文化,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从而融入主流社会。
二、构建小康文化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任务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表明,全面实现小康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实现,还包含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因素在改变贫困生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小康生活的巩固和提高。
一个地区的文化影响着这个地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因此如果不改变思想文化,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会使人陷于贫困,再坚实的脱贫成果也会丧失。文化是核心,没有核心的脱贫,是无法使小康社会扎根和巩固的。所以,只有融入小康文化,脱贫才能真正得到巩固并取得成功。
小康文化暨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小康文化并不是天生就存在,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的形成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历史学家约翰·斯梅尔(John Smail),在其代表作《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中,以英国约克郡西区的哈利法克斯教区为对象,深入研究并考察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及其形态。斯梅尔认为,中产阶级是从16、17世纪的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阶级,其形成的过程不只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也不只是经济状况所体现的,而且还包括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全新的经济行为,全新的经营理念以及一整套全新的欲望与嗜好,即一种全新的文化的形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个人欲望强烈。渴望拥有合乎身份的社会地位,比如想成为绅士;2.自愿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组织众多的社会团体,既完成众多的公共事务工作,又便于向社会管理注入更多的中产阶级诉求;3.文化趋同。中等阶层因为商品贸易而获益,并据此逐步形成了他们对信贷、投资和货币等新兴事物的一致看法;4.认同与合作。各社会团体通过协同合作,增强了彼此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协调协商,又加强了整体的合作,促进社会参与度更广。
小康文化有其共性,从我国的发展看,小康文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群众追求更高、更好、更有意义生活的向往,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文化反映。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这部分人之所以走上了富裕之路,从文化层面讲,主要具备了观念新、愿望强、信心足,有能耐的文化视角。观念新,就是对新生事物抱有好奇,愿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愿意尝试新事物、新做法;愿望强,就是具有强烈的致富思想,想致富、要致富、敢致富,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别人议论纷纷;信心足,就是认可国家的制度政策,相信在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是可以实现致富目的的,因而敢作敢为,不怕失败,能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有能耐,就是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协调,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有见识,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胜利。
这批率先进入小康生活的人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而出现的。他们是中国农村最早开始由贫困文化转向小康文化的群体。这种小康文化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密切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人民群众完全认可接受的,已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小康文化,这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全面构建贫困地区小康文化
从贫困文化转变到小康文化,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由贫困文化转向小康文化,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中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全力以赴,扎实推进。
把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中来,使贫困人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但要明确小康社会的物质标准,而且也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指标,将更多的小康文化纳入小康社会的指标中,使小康社会涵盖的内容更加全面,更符合发展要求。
全面提升贫困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文化贫困是贫困地区落后的具体表现之一。要适合贫困地区的需要,以全面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为中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质量建设农村教育文化设施,实现小康文化建设的全面落实。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要突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本理念,消除贫困文化中“封闭、等级、家长制”的思维定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贫困文化,转变贫困人口的价值理念,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大协作的优势,促进欠发达地区人口与发达地区人口的交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国东西协作,先富带后富等优势条件,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人口到发达地区务工、务农,学习、见习,参加生产项目等活动的实施。同时,继续组织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工人、农村务工能手到贫困地区开展传帮带,在项目、技术帮扶的过程中,从文化观念上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文化,树立小康文化,加快跟上和融入小康社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