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文化构建
2021-11-22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天娇
文/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天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判断与分析,“改革”“创新”“高质量”等公报热词向人民群众呈现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家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必然需要一支顶得上、扛得起、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然而,目前干部的实干作风状况不容乐观,要引导干部在学习与实践中自觉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仅仅依靠干部自我思想觉悟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制度文化”的构建为核心,从完善制度机制、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等方面入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一、干部担当作为缺失的根源
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大批信念坚定、真才实干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但仍有少部分干部在担当作为中出现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本领恐慌,不能担当作为。在理论学习中不肯熟思深挖,对政策方针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在面对新问题新考验时手足无措。其二,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愿担当作为。把工作看得过于实际,只狭义地理解为谋生手段,未将其归看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从而消极应对。其三,怕担风险,不敢担当作为。遇到问题时瞻前顾后,计算得失,不敢拍板、不愿创新,裹足不前。导致干部担当作为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制度执行与行为选择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干部担当作为缺失的深层原因,发现是重责任重实干的制度文化体系还未成熟定型,让部分精神领域不富足不坚定的干部在工作中止步不前。因此,针对制度文化的构建,可以从制度和文化的内涵犹豫不决进行探讨,其中制度发挥着规范行为表达方式和明确职权边界的作用,具有强制性规范的特征;而文化则表现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其以稳定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决定人的行为选择。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文化是制度得以生长的土壤,只有与文化相契合,与人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制度才能在现实扎根。其次,制度是文化的开拓者,制度的强制性有利于推动人们进行自身改造,炼出新的品质,造就新的观念。
当前培育“好干部”的制度文化还处于成长形成期。首先,从制度机制的设置层面看,其一,干部能作为的“能上能下”机制尚未构建。机制现只有总体的制度规定,具体细则还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且职务终身制的思想观念积重难返。其二,干部愿作为的绩效考核有待科学化,考核方式形式化、考核程序复杂化等还存在,导致不足以公正客观地评价干部工作能力。其三,干部敢作为的容错机制实施困难,存在与问责机制难协同、错误边界难界定、宽严尺度难把握等问题,让干部创新活力减退,墨守成规。从文化上看,政治生态仍需净化,社会整体的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仍在路上。
二、构建有利于干部担当作为提升责任意识的制度文化途径
(一)机制完备,造就风清气正的制度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化的性质、内容及其观念价值取向都不是源于思想家的理论与设想或人们的主观情感与想象,它的生成必然是根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决定的”。如果某个群体普遍出现同一心理反应或倾向,表明这个群体在共同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共同的态度。所以要“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政治生态,从具体管理体制和制度中追根溯源。
1.构建“能上能下”机制,创“真抓实干”的制度文化。加快构建“能上能下”机制,首先以人民群众为着力点,准确客观地评定干部工作实绩与思想品质。其次,将科学的业绩考核与及时的结果运用相结合。最后,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让那些综合素质高、群众反映好、工作实绩显著的干部上升空间清晰,同时又激励一批批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才干砥砺前行,在“能下”中强化干部的危机意识,督促干部真才实学,提高素质品质,转变思想观念。
2.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创“德才兼备”的制度文化。干部是承担国家事务性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执行国家政策、做好群众工作的重任。这就要求干部要“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中,“德”即品德,“才”即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德”“才”要从三方面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其一,思想政治教育。需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深层次构建教育体系。其二,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在培训重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打破理论、原著学习只动手不动脑的形式,让入脑入心的学习目标掷地有声。其三,干部交流制度。根据不同职级的干部交流安排有针对性,切实改善干部薄弱项。
3.容错机制运转,创“愿挑重担子、啃硬骨头”的制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指出:基层改革“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中国事业正迈向下一个一百年,这需要干部冲锋陷阵,更需要制度保驾护航,而只有容错机制真正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为敢担当、干实事、不为己的干部撑腰。干部冲锋陷阵,就需要制度保驾护航,因此容错与激励机制并行势在必行。发挥好容错机制作用就要走好这“三步路”:第一步,明确容什么错的清晰范围,划定错误红线;第二步,建立怎样容错的严格程序;第三步,制定如何纠错的有效办法。走好容错三步路,坚定干部决心,让干部在面对困难时敢于发挥自我的能动性,为国家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精神厚爱,培育有温度的制度文化。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足以看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只有让“让实干者得优惠,让老实人不吃亏”蔚然成风,才能让干部有奔头有干劲。只有在工作中关心关爱干部,挖掘其才智潜力,尊重其价值,才能让干部以饱满的热情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只有制度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干部感受到温暖,才会让干部在工作中专心致志求创新,在组织中义无反顾愿奉献。
1.政治激励,形成“荣誉感”的制度文化。荣誉是社会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个人行为的价值判断。荣誉感是个人的优良品质与获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组织或社会的赞赏与认可,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体现为他人的敬重感与自己的自豪感。职业中的荣誉感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紧密相连。有了工作中的荣誉感,才能发自内心热爱与坚守自己的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需要在政治文化中对群体的价值和社会的舆论加以引导。通过大力宣扬不同岗位的干部模范事迹,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形成“平凡岗位作不平凡事业”的价值观念。通过干部服务前移,重心下移,紧密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一点一滴中获得认可,树立良好形象。
2.工作支持,形成“获得感”的制度文化。获得感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有所获得而产生的满足感。干部的获得感定位要准,其收获的不仅是物质的奖励,更要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所以干部对其获得感的追求,要以社会、群众、组织对自身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对事业甘于奉献上;体现在尽职尽责干事,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上。
3.心灵关怀,形成“幸福感”的制度文化。幸福感是一种主观对事物状态的体验,其来源于主体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感和预期抱负实现的愉悦感。干部对工作安全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团结协调的工作环境,组织中互相信任、互相爱护的工作关系。其二,组织在情感上对其的理解与尊重。这就需要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谈话谈心工作,对干部心理进行疏导、教育。干部实现预期抱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科学制定培养干部的中长期规划,对有发展潜力的干部进行跟踪培养,同时调整干部心态,做到求真不虚假,务实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