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021-11-22岑大庆慈溪市卫生健康局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3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审计工作医疗

岑大庆 慈溪市卫生健康局

前言

内部控制是当下现代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是医疗机构有效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和举措,内部控制是着重强调以预防调控为主的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控制流程,从而确保医疗机构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并且也保障各科室的财务情况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等职责,充分保证医院的相关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且完整的。因此,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有效运用对于医疗机构的生存以及良好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固有的一种控制方法,是一种程序与措施,其目的在于保证相关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既要辅助会计工作的开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要确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制定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医院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单位,需要根据卫生系统的要求,结合卫生系统财务管理的办法以及特点,根据医院财务机构的具体情况,保证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止出现严重的管理失误,保证整体工作的顺畅与安全,降低违法乱纪现象发生的概率,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加强内部管理,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加强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第一,有助于加强管理,对医院内部人员以及事物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工作的执行期间,需要依据医疗机构的自身特点,根据医疗大环境开展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内部的监督以及审计,避免内部问题的出现,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维护医疗机构的稳定,同时,加强管理质量,降低风险以及隐患,强化廉政建设,确保医院内部控制管理质量。第三,做好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工作。为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通过自我控制与约束,可以进行自我检查与调整,可以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内部问题,企业内部人员最为清楚、明晰,企业内部人员也最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对医疗机构而言,通过自我检查、控制、调整、管理,利用自我控制的方式,可以增强自身实力,也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结合自身经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明确发展的方向。第四,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加强风险评估,提升风险意识,从而尽可能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提升管理效果,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风险意识的增强,监督管理能力的增强,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内部环境,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医院实现更加长足的发展。总而言之,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医疗机构的自查自检以及长远发展,是一种有效的程序与措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二、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整体环境质量低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伴随着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整体环境的质量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又给医疗机构增添了竞争负担和压力[1]。首先,医疗机构存在制度建设不足、不完整的情况,导致科室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很多医疗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能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医疗人力资源。其次,因为医疗机构是非盈利性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将发展眼光放在提高医疗水平层面,忽视对内控的管理,这降低了内控管理效率和质量。最后,医疗机构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范围较广,包括收入内控管理、财产物资采购内控管理、工程项目内控管理、货币资金内控管理四个层面。但是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医疗机构单纯地将管理关注点放在基本管理层面,导致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整体环境质量低下。

(二)医疗机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意识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再伴随着医疗机构内部竞争的急剧恶化,医疗机构正在承受着内外双重的压力夹击。从当下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实际情况来看,领导层存在对于风险评估和管控认识缺乏的问题,甚至部分领导层根本就是忽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所以部分医疗机构根本就不存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医疗机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采购缺乏计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进而出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而这也导致可行性报告不具备实用性,使得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又无法给医疗机构实现利润回报。除此之外,医疗机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意识不足还体现在信用管理的严重缺失,医疗机构每天的人流量是很大的,所以容易产生病人拖欠或者是逃账等医疗费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医疗机构在事后需要收回的成本较大,为医疗机构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医疗机构造成经济损失[2]。

(三)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形同虚设

我国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形同虚设,首先,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够独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由于领导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医疗水平层面,对内审工作有所忽视,且内审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医疗机构的内审人员由内控执行者兼任,这拉低了内审的效果,导致审计工作的责任难以实现和履行。其次,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重点模糊,审计工作的最主要目标和工作就是有效地针对医疗机构的所有日常活动开展整体的把控与监管,必须做到统筹全局兼顾细节,而不是当医疗机构的某个工作环节出现问题时才开展事后的补救工作。

(四)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信息化技术含量低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信息化技术有效的运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及医疗机构的信息体系中,才能够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信息化技术只在我国很多大城市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普及,对于那些中小型城市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以及使用效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信息化技术并未完全覆盖所有医疗机构,且部分医疗机构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包括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以及没有建立卫生材料二级库系统,这都降低了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效率。同时,即使部分小型城市的医疗机构引进了信息化技术,但是却未必真的投入到使用和操作中,另外,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层面考虑,其信息化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3]。并且,由于信息化技术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不强,而且医疗控制中相对于会计系统中包括的很多复杂的运行内容,在传统纸制的会计核算或者是审核环节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也导致医疗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除此之外,互联网安全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因为这涉及到患者的隐私以及重要医学资料和档案的安全问题。

(五)医院文化建设不足

医院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医院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的病痛,其主要业务就是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医院的主要业务是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医疗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医院内部管理控制方面,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不仅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忽视文化建设重要性,内部文化建设措施难以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相关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相关措施难以落实。甚至部分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无法正常运转,增加了经营风险,降低了安全系数,增加了安全隐患,可见,医院文化建设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了医院内部控制效果。

(六)内部监督不足

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其主要作用也是加强监督与控制,但是现在存在内部监督不足的情况,并未发挥监督的作用,没有起到加强内部监督监管的职能。此外,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过程形式化,导致监督效果不理想,无法做出明确的职能界定,也无法进行恰当的约束管理。总而言之,内部监督不足对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中的改进措施

(一)强化对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整体管理

医疗机构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机构的生存与未来发展,并且对于整个医疗机构的把控管理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医疗机构的领导层必须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综合素养,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极大地改善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首先,医疗机构领导层应该深入地了解国家在医疗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或者是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医疗知识来完善和整治自身内部控制,并促使自身医疗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地落到实处。其次,财务工作是所有企业都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所以医疗机构的财务领导层都应该高度地重视本科室的会计核算工作以及整个医疗机构的资产管理工作,这样对于确保财务部门对于整个医疗机构的经济流向或者是资产方面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再次,应组建并完善内控组织框架,设置监管部门及执行部门,以此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以此提高内控工作管理质量。最后,还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宣传,确保整个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对于内部控制的整个体系以及内容都有充分的了解[4]。

(二)重视风险评估,完善相关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只有重视风险评估、有效地增强自身的内控能力,从而才会推进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医疗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医疗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目标从而开展统筹的规划,进而制定医疗风险判断的科学指标和标准,对于医疗机构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开展详细的汇总。其次,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引进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式以及风险预测模式,从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医疗机构当下潜在的风险,并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整治方案,以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降低或者是转嫁医疗机构的风险。最后,如果发现医疗机构已存在的风险或者是已经过确定的风险,那必须要开展全天候的监控模式,从而有效地将风险对于医疗机构即将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有效将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有效将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医疗机构方面在保障其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医疗机构必须要积极地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5]。另外,医疗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要高度重视,并且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事宜要高度的配合。其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力配合,从而保障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再次,由于每个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所以医疗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必须要充分地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积极地响应医疗机构的发展从而及时地协调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到有效变化、清楚轻重缓急,例如,对于医疗机构比较重要的项目必须在资金投入方面大力支持,但是对于那些投入资金过大容易出现资金风险的项目,还是需要内部审计工作把好质量关、做好风险评估的把控,从而有效地将医疗机构的风险规避掉。

(四)完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化社会必备的一项工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所以医疗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进来,并且还要推进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科室对其的应用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首先,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机制,也就是根据工作人员的职位等级从而进行有效的划分,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分为管理员、维护员以及普通近操作人员等。因此,只有将工作人员的责权划分清楚了,工作人员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责任及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细致的工作当中[6]。其次,相关的操作人员还应该有效的增强相关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制度,并且还应该在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环节中设置合理的操作权限,或者管理员也可以设置加密保护举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闲杂人等对于重要的数据或者是资料进行操作或者是擅自改动。

(五)加强文化引导,营造文化氛围

在医疗结构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加强文化引导,营造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文化引导,营造文化氛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方面,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思想,强化风险意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营造创新、诚信、团结、协作的现代管理理念,发挥文化的宣传作用与引导作用,以文化为导向,发挥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作为自觉行为,以文化为导向,建设特色医院文化,结合各个科室的特点进行文化建设,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发挥文化的作用与价值。

(六)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建立合理组织框架

加强内部监督是解决内部监管不足的主要措施,是构建合理框架,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首先,加强内部监督,及时纠正内部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可以独立履行审计职责,同时,通过加强监管,做好定期督察工作,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解决内部问题,实现内部管理计划的落实,保证工作的稳步开展。其次,建立合理的框架,遵循全面的原则,可以明确标准,注重工作的落实与整合,加强日常监控,内部监控,既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又可以完善审批制度,对会议进行商讨,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加强内部控制。

四、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医疗机构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对于医疗机构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医疗机构的领导层必须高度的重视内部控制,并且不断地深化、加强对于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把控,并且根据医疗机构的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细节和流程,推进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医疗机构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基于为患者打造更加优质、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为己任。■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审计工作医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