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价值立场与百年坚守

2021-11-22陈丛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体育事业中国共产党

陈丛刊,陈 宁

“人民至上”指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将民心作为工作和奋斗的初心和恒心,这一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目标指向,这既是对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可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光辉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工作不变的焦点和永恒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观的赓续和创新。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鲜亮的政治底色和鲜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和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成就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实现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推进惊天动地的社会主义强国大业,体育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站在建党100 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体育实践,可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和理想始终镌刻于心,“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和宗旨始终贯穿于心,“人民至上”体育观的价值立场始终坚守于心。这是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制胜法宝。向体育强国迈进是中国体育未来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新征程中,需要我们坚守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体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持续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1 认识中国共产党体育观需要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

体育观是关于体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价值取向,具有指导开展体育工作方法论的意义。“价值”属哲学范畴,是一种关系概念,本质上表达的是主体对人的需求的一种肯定性的满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目的而存在的[1]。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以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目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亦是以人民为中心。

1.1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马克思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活动深入开展,必将推动群众队伍不断壮大”[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可以说,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最闪耀的品格。[4]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可战胜的根本原因。[5]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和活动的立场和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生动表现和全面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陷入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之际作出的重大历史抉择[6],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完成救国、实现兴国、推进富国和建设强国的动力源泉。从价值立场的形成发展来看,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实现人民解放、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是“人民至上”价值原则的深刻呈现。[7]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8]。邓小平提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自觉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9]。江泽民明确提出要把回应群众利益诉求与探索执政党执政规律结合起来,因为“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1],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多次指出“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12]。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从145 次出现“人民”的十八大报告,到203 次出现“人民”的十九大报告,无不高度体现党对谋求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14]。纵观百年党史,尽管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坚守人民立场的初心却一脉相承、始终如一。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苦奋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赢得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并即将迎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的选择。从价值立场的内在逻辑来讲,“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和一以贯之的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产生的政党,人民利益是党自身追求的唯一目标,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提出,“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15]。历史由人民书写,一切成就归于人民,只有深深扎根人民,广泛深入人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实践,实现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充分享有发展成果,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改革开放获得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本经验。“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6]。毫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底气和最亮底色。

1.2 “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体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贯穿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条鲜亮“主线”,指引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早在1917 年,青年毛泽东就产生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积虑,提倡以体育的方式增强人民体质、拯救民族危亡。1932年苏维埃政府号召“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17]。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广泛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18]。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工作方案》《苏区体育资料选编》《青年实话》《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法》《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等大量文献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鼓励开展体育活动、举办运动会和进行军事锻炼等,强健军队和广大工农群众的体魄。[19]从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到各大解放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联合会等陆续建立,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中国共产党推动体育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体质健康问题,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这充分体现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系列指示、批示和题词中。1952 年,毛泽东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的体育发展方针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始终关注人民身体健康,主张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让中国人甩掉“东亚病夫”帽子。他指出“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体育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21]。1984 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指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并首次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江泽民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指出“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其中当然包括提高人民身体素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实施,同年国家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全民健身的行动纲领,提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建立了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规范和制度框架。江泽民还亲笔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2002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出“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3],并在北京2008 年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进一步推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 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明确“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建立了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作出了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24]。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5]。2014 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体育发展理念和实践实现重大飞跃。2019 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体育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明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全民健身更亲民、更利民、更惠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抚今追昔,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业中,在推动体育发展中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体育观熔铸于推动体育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从而汇聚了人民力量促进体育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1.3 “人民至上”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各领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26]。如前所述,在推进和领导中国体育发展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人民是体育发展的主体,把对人民的朴素情怀和无限崇尚内化于心,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现体育救国,向建设体育大国、促进体育富国,朝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致力于提升在国家体育治理中具有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意义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7]可以说,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融入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体育指导等各个领域,成为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呈现“人民性”主色的靓丽名片。第一,通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升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到滚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部署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全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多点布局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群众性赛事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日益完善,体育用品质量和智慧化健身水平持续提升等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立场。[28]第二,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为国争光为民谋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竞技体育领域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举国体制”,从而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使国人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体育健儿不断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展露风采、捷报频传。竞技体育领域不断勇攀世界高峰,弘扬了中国人民奋发昂扬的拼搏精神,大幅提振了民气、凝聚了民心,展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目标。第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元体育需求。我国体育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而兴起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体育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融入市场,基本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等协同发展的成熟产业体系,惠及全民的体育消费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点和爆发点,不断刷新人民生活的水平和品质,成为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朝阳产业、幸福产业,表达了“人民至上”的重要价值追求。第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体育文化生活。体育文化不仅仅是体育发展的软实力的表现,也是支撑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党在领导体育事业发展中历来重视打造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品牌。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分享中国体育智慧,让群众成为体育文化的受益者、贡献者和传播者,弘扬了“人民至上”的深厚价值内涵。第五,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在国际交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某种程度上讲,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从“乒乓外交”到北京2008 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再到筹办北京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在我国外交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密切的体育交往,实现国之交、民相亲,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体育强国崛起的坚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抒发了“人民至上”的深厚价值情怀。此外,在体育科技、体育法治、体育人才、体育科研、体育信息、运动医学等领域,通过创新科教兴体、依法治体、人才强体、科研强体、数字兴体、体医融合等方式,不断丰富体育的价值、内涵和功能,在全地域覆盖、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中,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在体育发展中的融入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最美体育期盼。

2 坚守中国共产党体育观需要持续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坚守中国共产党体育观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担当,更是价值自觉。“人民至上”高度概括并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根本性问题。中国体育发展的征程中,应矢志不渝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遵循,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至上”的内涵布局延伸至体育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航标灯塔。

2.1 紧紧依靠人民:夯实人民在体育发展中“动力至上”的基础

“动力至上论”回答了体育发展“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人民至上”的逻辑起点。回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一个清醒的发问跃然纸上:缘何一个成立百年的政党能够带领中国从积贫积弱、民弱国穷的国家实现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答案肯定而坚定: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取得成就的最基本、最宝贵、最深沉的动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参与,经历千辛万苦、历经百般磨砺找到的一条体育发展沧桑正道。正因为获得了人民的支持,集结了人民的力量,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吸收了人民的智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调动了人民的干劲,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才会出现勃勃生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依靠人民创造体育伟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思想,培育人民主人翁意识,将尊重体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29]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体育发展中落地落实落细,把人民群众对体育工作的满意度作为首要标准,把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利益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必须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获得人民的最大拥护和全力支持,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2.2 不断造福人民:凸显人民在体育发展中“价值至上”的本色

“价值至上论”回答了体育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代表着党的执政初心和价值归宿。[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1]。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通过提升人民群众特别是人民军队的身体素质,发展红色体育、军事体育,实现了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年轻的共和国,通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在党领导下,体育被作为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民多元化生活样态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以来,体育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可见,“爱人民、为人民”的体育发展理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执政历程中不变的价值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次围绕“什么是为民造福、为什么要为民造福、怎样为民造福”进行全面诠释和深刻解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感受更高水平的体育服务,享有更高层次的体育产品,体验更高位阶的体育消费,获得更高质量的体育供给,是体育事业不断造福人民的重要体现。为方便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2018—2020 年3 年间国家中央财政每年下达补助资金9.3 亿元分别补助1 277 个、1 323 个、1 406 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32]“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33],深刻揭示了“中国梦”“体育强国梦”与“人民梦”的密切内在联系,将人民幸福生活与体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有机统一起来,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在体育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全心为民的本质要求。

2.3 牢牢根植人民:树立人民在体育发展中“本源至上”的情怀

“本源至上论”回答了体育发展中“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是“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历史成就,根本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把人民作为“根”和“本”、视为“源”和“头”,始终保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的清醒认识,并在长期实践中与人民群众形成了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血肉联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体育事业是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凝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站稳了人民立场,与人民心心相印发展体育,厚植人民发展体育,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生机勃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党的优良传统全面付诸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实践,深刻认识体育事业为人民而生、由人民而兴、因人民而荣。强化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把人民作为体育发展的“主人”,把人民健康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党建工作,实现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全覆盖等系列举措,就是筑牢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3 弘扬中国共产党体育观需要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价值立场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需要从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体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体育发展的创新探索中不断汲取新的动能。

3.1 在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旨归,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体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首先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寿命从1949 年的35 岁提升到2019 年的77 岁;[34]遍布城乡的健身设施日益完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全国近九成的行政村,造福群众的“六个身边”工程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18 年全国共有体育社会组织53 750个,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5 万人。[35]2020 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 平方米。[36]其次竞技体育勇攀高峰、成绩显著。从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中国女排蝉联“五连冠”所形成的“女排精神”绽放光芒,[37]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且位列金牌榜第一,连续5 届奥运会金牌榜稳居世界前3,连续10 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榜首位,积极筹备精彩、非凡、卓越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带动3 亿人上冰雪。从1959 年中国运动员获得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第1 个冠军,到2018 年底,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 458 个,奥运冠军237 个,创超世界纪录1 332 项,[38]可以说中国竞技体育实力迅速大幅跃升,备受世界瞩目。再次青少年体育生机勃勃、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俱乐部、赛事体系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广泛普及。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前景广阔。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9 483 亿元,总产出较2018 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约为GDP 增速的2 倍,[39]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愈发活跃,体育法治日臻完善,体育科技创新突破,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发展理念。“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从体育发展的历史成绩中,人民群众倍感鼓舞、倍受鞭策。要更加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体育利益和实现“人民体育人民办”“人民体育为人民”有机结合,凝聚起磅礴的人民力量,全面形成建设体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3.2 在体育发展的比较优势中增强“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实践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是善于全面统筹平衡各方发展需求的制度,是致力于造福人民、谋求人民幸福生活的制度,可充分展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具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显著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战线卯足干劲奋起直追,不断追赶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走向世界体育发展的中心。今天我国的综合实力、体育发展能力和人民健康水平与100 年前的状况相比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较,差距不断缩小且已形成赶超之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已可以平视西方体育发展。特别是2021 年初,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40]这一历史贡献为覆盖全民、惠及全民的体育事业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新形势下,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统格局将加速变动和实现重构,给全球体育格局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以中国体育发展之“稳”从容应对。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陕西全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国内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有序开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41]。正是不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自信,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始终得到人民认同、人民支持和人民拥护,才会也必将生机无限、永葆活力,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继续书写“换了人间”和“当惊世界殊”的体育发展新的伟大成就。

3.3 在体育发展的创新探索中提升“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

“思所从来,知所将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体育强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全面谋划体育发展的定位和路径,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将“人民至上”价值立场作为“五位一体”推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遵循,指引新发展阶段体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筑牢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贡献体育智慧和体育方案。经济建设中,通过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努力实现2035 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8 万亿元的远景目标。[42]政治建设中,办好北京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全面兑现3 亿人上冰雪的申奥承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43]切实保障人民充分参与体育的基本权利,让体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百姓安康的重要力量。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协同力,大力推动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文艺等事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兴盛。社会建设中,加快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体育发展格局,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让体育成为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体育绿色低碳的优势,打好“体育+生态”组合拳,通过提供更多绿色体育产品,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升人民生态福祉、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殷实贡献美好可期的体育力量。

4 结语

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艰苦奋斗,百载体育事业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发展历程,是一部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体育奋斗史,是一部党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体育探索史,是一部“历尽沧桑仍怀赤子之心”的体育真情史,更是一部始终坚守“人民至上”宗旨信念,努力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的体育发展史。正是这份对“人民至上”的坚守,汇聚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谱写了灿烂耀眼的新中国体育发展篇章,成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体育伟业,实现了新时代人民健康、社会安康和国家小康。“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壮丽的发展历程值得记载,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在绘就,更需要我们接续奋斗。“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今朝,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一往无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坚守人民情怀,永葆人民本色,凝聚人民伟力,朝着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迈出铿锵豪迈的步伐,用党的初心和使命照亮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前进征途。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体育事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