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2021-11-22李润晗孙君

现代英语 2021年7期
关键词:西风西方人英语翻译

李润晗 孙君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任何语篇都难以脱离某种特定的文化,都是某种文化类型的产物。文化因素沉淀在语篇中,反映一个语言团体的社会习俗、政治历史、民族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以及心理状态等。同时,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背后的内涵,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因此在不少情况下,对源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语境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英语文化也同样浩如烟海、绚丽多彩。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也同样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但在交流的同时,文化差异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生冲突,而这些冲突常常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见到熟人或者朋友的时候通常会以“吃了吗?”“上哪去呀?”等来打招呼。这些问题人们常用来表示对对方的问候,而不是想了解你究竟吃没吃饭,你究竟要去哪。对中国人来讲,这仅仅是普通的问候,但西方人就会对此产生迷惑不解,当有人问一个西方人“你吃了吗?”他会感到很奇怪,会想:对方是不是要请他/她吃饭。在英语中,通常以“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或者“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初次见面通常会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关心的方式。而在西方,英文有这样一个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如此,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想让别人干预。由于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冲突。

(三)餐饮习俗的差异

中国饮食注重口味,著名俗语“民以食为天”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而西方则多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餐桌礼仪说法更多。在中国,先请客人入座,进餐时,不要出声音,离席时对主人道谢,并真诚邀请主人有空来家中做客,以示回敬。而在西方,要准时赴宴,不能迟到,也不能到得太早。西餐一般由开胃菜、汤、主菜、甜品等构成。注意刀叉使用方法:右刀左叉。每一道菜上来时,也要经女主人招呼,才能开始进食。

以上只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几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工作。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西邻帕米尔高原,东邻太平洋;英国则正好相反,东邻亚欧大陆,西邻大西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东风常出现在春天,东风代指春风,常形容春天般的美好。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春风吹来、百花斗艳的画面。中国的西风表达的大多为寂寞凄凉之感。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此处用西风描写了游子漂泊不定的思乡之情。与中国相反,英国的东风寒冷干燥、西风温暖湿润,因此英国人更喜欢西风。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Oh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哦,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翻译人员需要知识广博,地域文化的差异对译者译文的词汇选择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译者不能对地域文化有充分全面的了解,这样则会使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思维模式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在描述事物时习惯由大到小、由原因到结果先后有序地进行描述;而英美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习惯于由小到大、由结果到原因。例如,在描述地址的时候,地址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朝阳区,而英语则需要翻译成 Chaoyang District,Tangshan,Hubei Province,PRC。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译为 PRC,Hubei Province,Tangshan, Chaoyang District,西方人就会对此感到困惑不能理解。此外,在对颜色的使用上,二者也有很大差距。英语中的“green hand”在汉语中不译为“绿手”,而是“新手”;英语中“blue blood”不是“蓝色血液”,而是“名门望族”。而在汉语中,“青天”和“青衣”同为一个“青”字,译法却截然不同,“青天”译为“blue sky”,“青衣”译为“black dress”。因此,对这些因思维差异导致对不同概念的理解,译者需要突破思维模式的差异,译出符合译出语思维模式的译文。

(三)风俗习惯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习惯往往导致中西方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西方人的主食,大多以面包和蛋糕为主;米饭和面食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主食,因此在“a piece of cake”中,若是将其简单直译为“一块蛋糕”,中国人就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这是因为中国人大多数情况下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若是将其译为“小菜一碟”就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又比如在“画饼充饥”中,往往将其译为“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被西方人所接受。在汉文化中,狗则被认为是低贱的动物,因此许多与狗狗有关的词组都含贬义。像“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但是在西方,狗却是忠诚、勇敢的象征,很多西方人将狗当作其家庭成员,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风俗习惯所导致对事物看法的褒贬色彩也是不同的。如果译员仅仅通过字面上的理解而不去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差异,那么翻译出来的译文就可能造成歧义。

(四)民族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认为龙就是天子,代表着尊贵的身份和无上的权利。人们对龙的感情是一种敬佩之情,我们也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与此同时龙也被当成吉祥物,象征幸运。对西方来说,龙是从蜥蜴、恐龙之类的东西衍生出来的。所以,龙对西方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些掳掠财宝、祸害人间的邪恶存在。所以西方对龙这一生物多是厌恶之情。

另外,在西方民族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竞争和个人奋斗意识,尤其在英、美两国人心中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英文中“individual”常被译员翻译为“利己主义”,含有贬义含义,但其本身的英文却是褒义含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被理解为人的个性。

四、英语翻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对策

(一)了解文化背景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词汇选用的要求也不同,专业翻译使用的词汇也大都精准凝练,涉及的词意也较专一。以商务英语为例,涉及的词汇量大,而且每个单词大多都具备本身的商务含义,一旦译者没有充分了解其商务含义,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book”不是简单的“书或者预定”的意思,而是“记账”的意思;“share”不是“分享或者份”的意思,而是“股份”的意思。这些只是非常简单和常见的词汇表达。对英语翻译工作者而言,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单词在不同领域的译法,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异同,不断拓宽不同文化的知识视野,借助互联网等多方面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译员不仅仅是信息的转译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二)适当加词注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译者在翻译成语的时候,既需要极大程度地还原源语色彩,又需要西方人可以理解其表述,所以通常情况下会加词进行解释,如中国成语“东施效颦”,如果直译为“Aping the beauty's frown”就会造成西方人困惑和不理解,此时就应当适当添加注释进行解释,“An ugly woman trying to imitate a famous beauty knitting her brows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look foolish”,加完注释后,其意思就变得清晰明了。又如在英语中,“It was Friday and so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如果简单直译为“周五了,他们要出去大喝一顿”表述上虽没有问题,但会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到周五要出去大喝一顿呢?其实这是由西方文化导致的,西方一般会在周五给员工发工资,发工资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他们当然会喝一顿进行庆祝啦。所以应该译为“周五发薪日到了,他们又要出去喝一顿了”。在具体的语境中,适当加一些词语进行补充说明,更可以将原文色彩更好地展现出来。

五、结语

翻译在中西方交流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不同地域、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之间的差异更是翻译中的难点,因此英语翻译人员需要对中西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原文,使译出语更加贴合原文。

猜你喜欢

西风西方人英语翻译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秋渐浓,分付西风此夜凉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西风辞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