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渗透探究
2021-11-22蒋虹燕
蒋虹燕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文理校区 浙江 杭州 310012)
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发展,从第一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到第二阶段的三基教育目标,到如今核心素养教育,就会发现如今的教育正在转向于育人教育,而古诗词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新教育视角,将两者合二为一,不仅符合如今教育新形势,同时也有助于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
1.1 应试教育痕迹过重,削弱了古诗词对于学生熏陶作用。在过去的教育系统中,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虽然一直发生改变,但是却始终围绕分数展开具体教学。而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过度阶段,并没有小学教育那样有温和,也没有高中教育阶段那样的紧迫感,但是初中教育依然受到了影响,中考成为了学生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很多家长认为考进重点高中相当于距离大学的大门也就不远了,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也不例外,对于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背诵以及习题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的古诗词的解题技巧的培养,整体的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围绕考试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环节忽视学生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古诗词学习环节中了解古诗词设计的基本套路,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其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古诗词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自然也就会被削弱。
1.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古诗词教学本身是学生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整体的古诗词学习主要建立在学生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因此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互为一体的。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尊重学生,善于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思考个体,并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则是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环节展开详细分析,就会了解到当前古诗词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依然采取传统式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讲述重点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情感等,并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将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实际上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教师依然采取传统式教学方式,反而会促使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毕竟古诗词教学对于有着属于自己个性特点的学生而言,灌输式教学模式反而是一种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具体驾驭教学中应当注重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鼓励学生们善于表达自我想法,并从自己的视角展开分析,将教师的古诗词课堂转变为学生的古诗词课堂,实质上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够真正作为将课堂转变为学生的课堂。
1.3 学生缺乏足够的人生体验,无法理解古诗词情感。中国古诗词的历史悠久,与现在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再加上如今信息更新变化速度之快,我们所面临的则是如今社会中非常活跃的一群人,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个性特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文化发展背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再加上古诗词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无论是字词内容还是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始终无法感同身受。从语文教材中分析具体古诗词内容,可以了解到其所选取的古诗词所涉及的年代题材以及情感都是非常丰富的,具体原因在于各个朝代所追求的理想不同,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将的大量的古诗词内容集中于初中这一学段中,让学生们所学习的不仅是单纯的古诗词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背后的情感,这本身对于当前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之处。具体原因在于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浅显,无法深入体会当时社会背景下古人的复杂的情感。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渗透策略分析
2.1 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放权,将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古诗词让学习的环节实质上也是学生思维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则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导向性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对于古诗词的认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将古诗词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在对于同一古诗词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体验,往往也正是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感受能力的不同,则容易出现多元化的解读。作为教师则善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思维状态引领学生们进行多元化解读,帮助学生们理清古诗词学习思路。同时在进一步展开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语文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黄鹤楼》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们讲述崔颢的生平以及黄鹤楼的典故,有效吸引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之后讲述李白看大这首诗之后的反应,曾经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之后让学生们对于古诗内容进行朗读,让学生们感受崔颢所写的古诗意境之美。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诗句中运用了典故,从传说入手,究竟是为何呢?有的学生认为添加传说是因为诗人想到了,所以想加入其中。还有的学生认为,诗人确实是由于黄鹤楼引发的联想,昔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给人一种朦胧之感,也在无形中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展开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2.2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合理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在具体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以及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应当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引领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古诗词想象力以及语言感知能力,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古诗词学习环节中。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学生语感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体应当以听读为主,合理恰当融入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组织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内容多倾听多阅读,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感,让学生们在细化品读古诗词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引领学生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强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并在情境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进一步引领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渡荆门送别》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们简单介绍李白的创作背景,之后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们倾听,倾听完成之后,引领学生们进行朗读,在学生们朗读中,教师为学生们做翻译解读:
学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老师: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学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老师: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学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老师: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学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老师: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之后教师为学生们播放古人送别的短片,在画面中呈现出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古人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古人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古人行舟远行。之后引领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进行有效解读,从诗人选取故乡中的山水,从侧面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具体古诗教学中深化学生们对于古诗情感的了解与掌握。
2.3 注重问题情景创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掌握一个知识点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注重古诗词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们积极展开质疑,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应当注重寻求教师的帮助,了解自己思维的缺陷所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思维。当学生们在学习其中一首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出古诗内容,引领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内容进行有效分析,从写作手法到情感表达,促使学生们在古诗词学习中深入理解古诗词背后的内涵。同时在古诗词知识学习中,有效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培养学生思维扩展以及高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从整体视角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避免学生形成定性思维,保持思维灵活性。
例如《赤壁》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为学生们呈现问题:“在古诗描写中,诗人为何会选择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开始说起,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呢?”之后让学生们对于古诗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在阅读后面诗句中了解到选择一把折戟的原因其实与古代战争有着莫大关系,并从中引发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咏叹。之后深入探究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学生们再次回归到诗句中,了解到周瑜的胜利是偶然的,如果没有东风的话,可能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对于古诗展开深入探究,并打开学生思维,为何杜牧会感慨周瑜借助东风的便利,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引领学生们从整体的视角出发,结合诗人的当时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到其主要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情绪,有效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赤壁》整体的情感基调。
2.4 展现古诗词精美画卷,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我国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诗词中始终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意境深远画卷,并从画卷中呈现诗人的情绪与情感,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古诗词鉴赏能力,将对于学生后续掌握与理解古诗词内容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们从中深入感受古诗词内容的画面美。首先从整体入手,感知古诗词的画面美,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强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其次在深入阅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反复阅读中强化对于古诗词的情感认知,最后组织学生们对于古诗词进行创作,将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写下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不经意间促进学生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例如《关雎》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于诗经内容进行朗读,之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呈现诗经中所描述的画面,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痴情的小伙子,之后让学生们结合诗经内容,打开自己的想象力,对于诗经内容进行丰富,小伙子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于是日夜思念,当小伙子追求失败之后,日夜思念,幻想能够与姑娘成亲。之后让学生们对于诗经内容进行反复朗读,学生们在朗读中分析诗经的结构,发现整体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每一章中仅仅变换几个字,却可以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小伙子求爱的整个心理变化的全过程,之后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并谈谈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与处理异性的喜爱之情,有效扩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5 挖掘古诗词中人文内涵,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在古诗词中则是以精美凝练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长久流传下来,能够入选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进入的,其中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思乡之情等,其比较符合中华优秀传统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在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古诗词,有很多优秀作品,语文教师则注重带领学生们对于古代优秀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在探究中体会古人的伟大情怀,在阅读中与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同学习古人的古诗词,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正能量精神,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并继承与传承古诗词中的优良传统。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整篇古诗朗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同感悟古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整篇古诗围绕诗人艰难困苦的生活展开描述,却在最后写到让天下寒士得到快乐的情怀,感人至深,深入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最后带领学生们共同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怀,以天下人为念,执着追求最高理想,发挥人性的光辉,并逐步践行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继承中华民族爱国的优良传统。
3.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其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初中阶段展开古诗词教学,将会有助于被学生所接受与消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展开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提升自身的古诗词教学素养,为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性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引领学生们高效在掌握与理解更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并接受古诗词的洗礼,形成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