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西藏非遗进校园实践探究

2021-11-22

当代旅游 2021年14期
关键词:进校园技艺文化遗产

何 鑫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 文化自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称之为非遗,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代相传的宝贵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1972年和2003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同年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各界重视[1]。

西藏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格萨尔》口头传说民间文学类,藏戏为代表的传统表演艺术类,藏纸、藏香、唐卡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藏医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类,藏历新年、雪顿节为代表的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类等等。

二 非遗进校园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的生力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是提升文化自信能力,探索文化自信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学校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和义务。

(二)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盲目崇拜。通过非遗进校园,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端正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正确认识,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有助于促进美育教育发展

美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包含神话、故事、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审美、构图等丰富优秀内容。校园开展实施非遗教育活动,可有效促进青少年的美育,丰富青少年审美知识。

三 非遗进校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非遗教育日益走入人们视野,但是很多非遗教育活动仅仅局限于读阅文字材料、播放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层次,并没有真正意义直观地接触非遗文化。

(一)与常规教学脱节

非遗虽已进校园,但并未真正意义上地融入于课程体系当中。由于对“非遗进校园”的认识不够,在安排非遗教育活动时,没有从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出发,设置考虑不周,甚至除保障学校日常教学外,无法定时按时地开展非遗教育活动[4]。

(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

非遗教学手段上主要以理论上的灌输、静态展示、传承故事讲述为主,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非遗知识普及层面。 无法实现“教、学、做”教学理念中的“做”这一中心环节,导致对非遗技艺本身认识不全面、不直观,不感兴趣。

(三)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校内教师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专业素养不足,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研究不够深入,无法自主开发符合本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校园文化特点的校本教材,缺少与时俱进、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无法深入开展非遗实践的重要因素。

四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做好非遗进校园不仅对非遗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提升美育教育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赢得社会信任。

(一)针对本地属性,将非遗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88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这些非遗资源,均可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有一定的专业性与传承性,非遗课程要真正进入课堂并非易事。所以,在构建非遗文化课程时,要认真梳理本校各阶段的课程,才可与相关非遗文化进行无缝连接[5]。

(二)合理引进社会资源,构建非遗师资团队

非遗教育的对象,由小众学徒转向了大众化学生。校内教师无法独立开展非遗课程。因此,合理引进社会资源极为重要。首先,积极鼓励校内专职教师进行非遗文化、技能培训,整体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其次,构建“1+1+1>3”的教学团队,即一门非遗课程,培养一名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组织理论教学;引入一名校外非遗传承人负责指导具体实践教学;聘请一名非遗研究专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

(三)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影响

中小学通过定期的家长开放日举办学生的非遗学习成果展,在提升学生自信与成就感的同时,提升了家长对非遗的认知;课外活动小组可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面对面地接触非遗技艺,收集相关的非遗传统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实践学习;还可以成立非遗社团,到社区、到乡村等地,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展示展演、义卖手工艺制品等形式,进行非遗文化宣传[6]。

(四)运用 “互联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服务平台

以智慧校园学习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成果,在采用视频、VR等直观方式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非遗线上精品课程。同时,与兄弟院校、非遗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建具有宣传、保护、教学、传承为一体的“虚拟非遗工作室”。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辐射功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可有效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服务平台。

五 结语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沉淀。非遗进校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优势,不单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同时,为学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应通过更加有效的路径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进校园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经典彩调进校园
Tough Nut to Crack
舞龙舞狮进校园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优秀剧目进校园